假日城市的街头总是很多游客。人们忙碌地辗转于一个又一个城市之间,乐此不疲。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更是吸引着对繁华的城市生活充满向往的人群,但是被推荐的旅游景点,看到的除了人还是人。在这些嘈杂和拥挤的地方,很难看到一座城市真正的风景。
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也许是闲庭信步,走进当地人生活的场景,听那种陌生的语言,吃当地的美食,感受浓浓的人情味。空气中弥漫着柔软的气息,让我想起乔纳森•拉班那本著名的《柔软的城市》,感受城市这个明艳与幽暗的矛盾体。
乔纳森·拉班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英国诺福克郡,是著名的长篇小说家和游记作家。他曾荣获1982年海涅曼文学奖,1981和1991年的汤姆斯·库克旅行文学奖和华盛顿州政府文艺奖等。著名的作品有:《阿拉伯》《旧日荣耀》《陌生之地》《沿岸航行》《为爱与财富》《穷山恶水美国梦》《水路入朱诺》等。
他还参与过《牛津海事书》的编辑工作。其中《穷山恶水美国梦》一书除荣登《纽约时报》年度编辑选书外,还获得太平洋西北书商奖,美西非小说创意奖,以及美国国家书评奖最佳非小说总类奖。作者虽然不是社会学研究者,但他对其作品倾注的大量精力,专业程度并不亚于专职学者的研究。
1970年代的伦敦,曾经是最早工业化的城市。和所有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一样,它也同时面临着人口不断膨胀带来的繁荣和问题:“城市犯罪,城市移民,城市的阶级和文化以及我们作为城市人的情感困局”。越来越拥挤的空间,反而给人造成疏离感。一方面在“钢筋水泥”中厌倦,另一方面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这座“丛林”。被城市快节奏生活高度挤压的神经,又不断被新的诱惑催生出爱恨纠结。看似完美的高楼大厦可能会在不经意中瞬间倾塌。
“他们都想‘在伦敦’,但都不知道伦敦在何方。”我们身处熟悉的城市,每天从太阳升起到夜幕降临,又有多少时间仔细看过周围,看过自己。习惯,让我们变得冷漠,麻木,并且不轻易表露,犹如带着面具,看到的,或者给别人看的都很僵硬。唯有在卸下疲累之后,我们听到了周围的声音……
作者用他小说家的精妙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妙不可言的城市画卷。鲜活的个体在属于自我的空间里努力对抗着大都市里的喧嚣嘈杂,混乱无理,人们精疲力尽后又重新开始,而且快速,努力高效。
当然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城市就像村庄或小镇,天生具有可塑性。我们以自己的形象塑造城市:反过来,城市在我们试图把我们自己的个人形式强加在它们身上时,也通过抵抗来塑造我们。”努力保持包容和善意,也许就可能让一座城变得更柔软。
柔软的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