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错,说的就是高考;而对于作家孙一圣来说,这座独木桥他走了5次。
没错,因为他复读了四次。
经历过高三的人都知道,准备高考是一件多么煎熬的事情,而孙一圣的复读经历,无疑让这份煎熬更加浓重。
笔者朋友中也有复读生,对于复读生活,他们大多不愿谈及,因为这其中牵涉到了很多隐私,以及不想言说的事情。
孙一圣把他的一段复读经历,写成了文字,也就是这本《必见辽阔之地》。
著名作家余华评价说:“《必见辽阔之地》是一部‘突兀’之作,精彩的细节俯拾皆是,它们不是以接力赛的方式,而是以三级跳远的方式组成了故事情节。孙一圣将‘突兀’演绎成了风格。”
“突兀”这个词有如下几个意思:猝然;突然;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突然发生,出乎意料。
如果不明白余华为什么要用这么个词语形容《必见辽阔之地》,那么只要你打开《必见辽阔之地》,就会发现这简直太贴切了。
笔者平时非常喜欢看书,每个月的阅读量都在30+以上,然而拿到这本《必见辽阔之地》,细看一遍发现只有《后记》大概能够看懂,正文部分根本无法理解,思维太跳脱,语句高低不平。
跟时下流行的青春作品不同,《必见辽阔之地》里的叙事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线,跨度将近百年,让人根本没法去直接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差距。
直到看了5遍之后,笔者才算是理清了《必见辽阔之地》的脉络,也对这压抑复读生活的夸张描述,有了更多体会。
书中的主人公是孙一胜和他的同学武松、陈安娜等人,故事不仅涉及三人之间的互动,更有三人各自的生活圈子以及家庭状况。
如果要梳理极致的简单框架,武松是个经常逃课玩乐打架的复读班问题学生,身边有一群混在一起的小伙伴,孙一胜是其中一个;而陈安娜是一个学习好的姑娘,因与孙一胜顺路,经常一起回家。一次孙一胜因故没送陈安娜,结果那晚发生了大事,陈安娜报警,武松被抓。
当时大家都认为是武松欺负了陈安娜,大家的关系变得尴尬尴尬,但在多年后,孙一胜才知道,是陈安娜和武松发生了感情,而陈安娜家庭的特殊情况,让她没办法正视自己的爱,从而造成了这一荒谬的结果。
如果按照正常的叙事来写,这个故事也就是一个普通的青春作品,但在孙一圣的笔下,一切行为都变得那么突兀,各种比喻更是天马行空,让人眼界大开。
认真地说,这种实验性的先锋文字,对有些读者来说不够友好,因为根本没办法连续阅读,一气呵成,但惊喜是肯定的,因为那抹青春的亮色,一直在悸动。
随书附赠的一张复古车票书签,充满了怀旧感,恰如《必见辽阔之地》的背景,让人唏嘘,令人沉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