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金钱”,这句众所周知的口号,大多数时候也只停留在口号的层面,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被拿来说一说。
以前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说实话挺难理解的,毕竟一直急于长大的自己,总觉得时间过得跟蜗牛一样。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所谓成长,就是不断自我打脸的过程。最近我老是在做这件事(这样看是好事)。
第一,可能坐在电脑面前的时间本来就比做其它事的时间过得快一些(因为会被各种事情吸引注意力),一天刨去睡觉的7小时,感觉可以利用的时间根本没有17小时,别提有效利用的时间了。最典型的,常常感觉才过了两天,就又到周末了。
第二,现在的工作需要应变的情况比较多,大多需要别人的配合,时间就更加的碎片化,有时候不是一天就能有结果的事情,如果那天没有在碎片时间找别的事情做,就会给自己留下那天什么都没有做的错觉,长此以往,心理上就会觉得一段时间都没有进步。如果经济上没有产生转化,就会容易陷入心理困境,感觉投入了时间,事情还是那么一堆,甚至越来越多,日子为何这样一地鸡毛?
正巧,今天小伙伴给我推荐了电影“时间规划局”,虽然豆瓣评分只有6.9,但冲这个名字也得看一看。果然,剧情还是非常值得回味的,与我今天想探讨的话题也非常符合。
在那个世界,人的生理特征停留在25岁,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表,在25岁之后表被激活,从此每人的寿命只有一年。时间=钱,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时间,任何花费也都以时长明码标价,当表上的时长归零,人的生命也就会自行终止。“哇,好刺激啊!”这是我知道规则时的感受。
有一天,生活在贫民窟的男主在酒吧救了一个即将被时间强盗抢劫的富人,他从富人口中得知时间是按时区划分规则的,贫民窟物价会一直涨,人们即使再努力,也会有一天因消耗完时间而去世,而生活在富人区的人们,只要不犯什么致命的错误,就可以永生。那个富人因为疲于生活,把他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送给了男主,自己坐在桥上等待时间的终止。整部剧令我感触最强的一点,是在事情发生前,富人问男主:“如果你拥有我的时间,你会用来干什么?”男主的第一反应是:“至少我不用一直看表了。”
他的这个回答就够我想好几天了。如果我的时间陷入了倒计时,除了看表的频率变高,我的拖延症,应该也能瞬间被治好。至少会再早一个小时起床,拖了一个星期的文案不出一个小时也能写好,拖了一个月的计划书也能在两天内搞定,要做的网站应该也会立马去做,拖了一个月未看完的书在三天内也能看完,等等(罪过,为什么一下能写出来这么多,还有很多)。
其实,我们的世界跟剧情是一样的,钱都是用努力的时间换来的,再用时间换来的钱去消费。只是没有像他们一样,时间就显示在手臂上,挣来的,花费的,一目了然。时间对我们来讲更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直想管理好,却被各种随意浪费。如果都有这么一个表,那现在关于时间管理的课应该也卖不出去了。
话说回来,最近我是真实感受到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口号,是多么的真理。百度了一下,三百多年前富兰克林说出这句话,后在资本主义世界传开,又被用作改革开放时深圳的标语,有人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就是从这句口号开始的。
说了半天,好像在说这句口号的伟大,我的初衷,其实只是想总结一下自己的拖延症啊。好吧,我有时间,你有故事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