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意无意听到学生对我们直呼其名,有的人可能一笑置之,有的人可能大发雷霆,有的人可能置若罔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才合适呢?那就要看说话对象出于什么目的,是有心还是无意为之。
若是有意挑衅,刻意为之,则是学生的品行问题,那必须严肃处理,抵制不良之风。若只是因为习惯使然,说顺嘴而直呼其名,我认为不必太计较,因为并非是这个学生不礼貌。
有些时候老师无需太敏感,或者反应过于强烈,因为直呼老师姓名并不是一个多么恶性的问题,这种无心之失且顺手就能纠正过来的毛病真的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处理,也许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我们也曾经是直呼老师姓名的学生,如今也成为被直呼其名的老师,也就能理解学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动态。
当遇到这样的学生时,我们可以把TA叫到身边,微笑着说:如果你在我的名字后面加上老师二字更显礼貌,我会因你而更开心,希望你下次注意哟。
当班主任确实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洞悉和观察班级事务,做到细心和耐心,但若事无巨细,对班级大小事务太过敏感,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那么班主任的情绪波动会很大,容易焦灼和烦躁,处理问题也就不理智和明智,同时也会把坏情绪波及到学生。
班级管理时,我们也需要一定的“钝感力”。“钝感力”一词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来的。顾名思义,钝感力就是“迟钝的能力”,即对周围的事务钝感一些,不要什么事儿都往心里去,与学生和解也是同自己和解。不是不管学生或者放纵学生,学生肯定会犯错,这就是老师存在的意义,但是教育毕竟是慢的艺术,只能慢工出细活,不能像火药桶一点就着、一燃就爆,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钝感力”的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大智若愚”。对学生“迟钝”一点,老师则多一点“打盹”;对学生包容一点,老师则多一点从容;对学生耐心一点,老师则多一份温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