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过谦则近伪

过谦则近伪

作者: 大智度彼岸 | 来源:发表于2019-10-05 07:55 被阅读0次
过谦失中,迹近于毁,于一切人前,均宜浑厚,切勿如此耳。——印光大师《复谢慧霖居士书三十》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卢维斯定理

谦虚是美德,但过犹不及,过度谦虚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曾国藩说,谦亦有度,过谦则近伪。

佛教中也是这样,虽然提倡谦虚,但主张实事求是,走中道路线。如果过度,则有毁谤破坏的嫌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例说,佛经上经常会讲,我们广学多闻,读诵经咒佛号,行持一切善法,都有功德。有的修行人比较谦虚,说自己修行不够,没多少功德。这是谦虚,值得钦佩。

但是有的人就过了,他说自己虽然做了很多,但是全无功德,一无是处。这么一说,就等于把佛经上说的那些听闻读诵、点滴善业的功德全都否定了。相当于把"有功德"的标准无限提升了,这不是等于在毁谤别人,破坏别人的信心吗?

其实,简单的把佛门中的修为归纳为有功德和无功德,是不恰当的。因为佛教经论中谈到功德,在有和无这两个极端之外,还有很多词汇,比如大智度论中提到的,大功德、小功德、残功德、无上功德等等。

比如再谈到读诵奉行大般若经的功德时,大智度论说到,读诵奉行,不杂余心,固然是很多功德。而如果只是听闻读诵,不杂余心,虽不能实行,但也有功德,只不过不是无上功德。

总之佛说法绝不会用这种绝对化、极端化的言辞来说法,也就是金刚经说的,说法不说断灭相。但我们凡夫经常会犯这个毛病,说话很偏激,为了表达一个理念,常常把话说的很满,不留余地,这就容易堕入边见甚至邪见了。

过度谦虚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自己真觉得自己不行,糟糕透顶,不值一提。这就不是谦虚了,而是自卑。自卑的人往往修行上也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问题,无法发起大心,精进办道,所以是修行中的障碍,并不足取。

还一种过度谦虚的,其实内心并不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只不过用这种方式逃避别人的批评,不愿意对自己错误的言行表示忏悔和承担责任。或者干脆就是为了迎合大众的评价标准,被迫的表示谦虚——这就近乎谄曲了。这些都不是一个修行人该有的心态。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他也是觉得自己真不行,但他不觉得自己的下劣有什么不好,反而认为,自己承认自己一无是处,这很高尚,比别人在这一点上胜出了。这样的心态叫做卑慢,也是修行的障碍。

作为佛弟子,说话真是要小心,平时也要多读经,学习佛菩萨圣贤众的表达方式,不要凭自己的意气,信口开河,还不以为忤。那就是愚痴入心,无可救药了。

相关文章

  • 过谦则近伪

    过谦失中,迹近于毁,于一切人前,均宜浑厚,切勿如此耳。——印光大师《复谢慧霖居士书三十》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

  • 日记

    过谦则恭, 过让则卑; 过赞则骄, 过誉则毁。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 与人相处,尤其是网络上的陌生人,看似谈得...

  • 《人的宗教》读书笔记—01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 明则诚,诚则明,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

    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过往一直对“诚”理解不了,也不觉得自己“伪”,...

  • 诚于己

    阳明先生说:“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 一个“伪”字,搞垮事业、搞垮人生。 所以,我们说,诚,是做人做事的基...

  • 《荣枯鉴》示伪 卷八

    《荣枯鉴》示伪 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没有虚假则也没有真实。真实的并不怕虚假的,虚假的...

  • 采桑子‖相思酒

    风中谁饮相思酒,单薄衣衫。单薄衣衫。泪迹斑斑、新恨旧愁添。 伤心更进三几碗,不必过谦。不必过谦。忧断情怀、痛楚不堪...

  • 《百日筑基》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退路是死路 中庸之道 良知是智慧 心即理 帮助他人建立心灵品质 不欺良知为诚 不伪为实学 伪必然...

  • 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是以身作则的体现

    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是以身作则的体现 文/笑看人生 你给孩子道过谦吗?你会向自己的孩子道歉吗?其实道歉是一种气度,是...

  • 117 - 曾文正公嘉言抄

    接人总宜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拒。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谦则近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se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