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谦失中,迹近于毁,于一切人前,均宜浑厚,切勿如此耳。——印光大师《复谢慧霖居士书三十》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卢维斯定理

谦虚是美德,但过犹不及,过度谦虚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曾国藩说,谦亦有度,过谦则近伪。
佛教中也是这样,虽然提倡谦虚,但主张实事求是,走中道路线。如果过度,则有毁谤破坏的嫌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例说,佛经上经常会讲,我们广学多闻,读诵经咒佛号,行持一切善法,都有功德。有的修行人比较谦虚,说自己修行不够,没多少功德。这是谦虚,值得钦佩。
但是有的人就过了,他说自己虽然做了很多,但是全无功德,一无是处。这么一说,就等于把佛经上说的那些听闻读诵、点滴善业的功德全都否定了。相当于把"有功德"的标准无限提升了,这不是等于在毁谤别人,破坏别人的信心吗?
其实,简单的把佛门中的修为归纳为有功德和无功德,是不恰当的。因为佛教经论中谈到功德,在有和无这两个极端之外,还有很多词汇,比如大智度论中提到的,大功德、小功德、残功德、无上功德等等。
比如再谈到读诵奉行大般若经的功德时,大智度论说到,读诵奉行,不杂余心,固然是很多功德。而如果只是听闻读诵,不杂余心,虽不能实行,但也有功德,只不过不是无上功德。
总之佛说法绝不会用这种绝对化、极端化的言辞来说法,也就是金刚经说的,说法不说断灭相。但我们凡夫经常会犯这个毛病,说话很偏激,为了表达一个理念,常常把话说的很满,不留余地,这就容易堕入边见甚至邪见了。
过度谦虚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自己真觉得自己不行,糟糕透顶,不值一提。这就不是谦虚了,而是自卑。自卑的人往往修行上也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问题,无法发起大心,精进办道,所以是修行中的障碍,并不足取。
还一种过度谦虚的,其实内心并不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只不过用这种方式逃避别人的批评,不愿意对自己错误的言行表示忏悔和承担责任。或者干脆就是为了迎合大众的评价标准,被迫的表示谦虚——这就近乎谄曲了。这些都不是一个修行人该有的心态。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他也是觉得自己真不行,但他不觉得自己的下劣有什么不好,反而认为,自己承认自己一无是处,这很高尚,比别人在这一点上胜出了。这样的心态叫做卑慢,也是修行的障碍。
作为佛弟子,说话真是要小心,平时也要多读经,学习佛菩萨圣贤众的表达方式,不要凭自己的意气,信口开河,还不以为忤。那就是愚痴入心,无可救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