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难得有八天的长假,由于疫情影响学校不让出远门,但近处还是有很多地方可去的。结果,学校作业太多,孩子到第八天还在做题,原因是除了清单上的,老师还在黑板上布置了额外的作业。于是给校长写了长信,或许是出于礼貌,或许是怕投诉,校长客气的回复了。
鉴于网络的公开性,这里不便公布长信原文,就漫谈这众口难调的家庭作业。
事实一:截止到第5天,全班仅有10%的学生完成全部作业。经简单调查,了解到他们基本早就确定放松几天,故让孩子集中头几天全部做完作业。而且,他们全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事实二:到最后一天晚上,有10%的学生借作业抄,有的甚至要抄4科作业,他们全是后进生,且前几天都在玩。初略估计,有20%的学生在抄。
事实三:有5张手抄报,每张报纸的设计很费时间,平均每张耗费3个小时左右,内容上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我认为初中生的家庭作业,手抄报基本没有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老师不负责任的随意布置,还不如思维导图。手抄报图文并茂,文字强于图片,很是考验孩子综合能力,可放到竞赛中,更能激发孩子释放内在价值。
事实四:至少有2科是新课,老师没有讲,或者刚讲了一点点。即使成绩优秀的孩子,自学之后,也是一边看书一边做题,这对掌握知识作用不大。更是让中等生、后进生倍感压力。
事实五:语文这个科目,而且是古文,老师又让学生花费大把时间预习。显然,它偏离了预习的主旨,看似学了很多,成绩好的孩子也是东拼西抄,囫囵吞枣,丢弃了重点。
我们从高考的角度来分析学习。
每年高考前,官方讲话会强调基础知识。所以像衡水当地的名校,毛坦厂中学,他们异常重视课本基础,高三这年,大量的时间都是在讲基础,重点是练基础。特别是毛坦厂中学,第一轮复习时间长达10来个月,仅用一个月时间冲刺。中考同样强调基础知识。
再看每年假期的补课,我曾有过深入接触,在河北一个小县城。假期,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补课,而且补的是下个学期的新课。大家都在往前赶。
由此来说,我意识到对于生源质量普通的普通中学,似乎大多采用的是“压榨式”教育。课堂上,不注重课本基础,讲得难,练得难。为了“落实”教学,给学生的作业自然也是题量大、难度高。而很多家长反而觉得这是负责的表现,对孩子将来升学很有好处。
撇开素质教育不谈,仅就应试教育来说,正确的做法,应该借鉴衡中毛中那样,注重课本基础,训练课本基础。想想看,高三这么做都来得及,平时训练更没问题。
教科书是我国最优秀的相关领域专家集体编写的,而且经过这么多年不断优化,每一名智力正常的学生自学都能学会。我小学大部分时间在仅有2个班的村小度过,中学也是在乡镇学校里,为了保持优秀的成绩,进行过大量的自学。而这个自学,我总是以课本为基础,也就是死啃教科书。
而且,有一次机缘巧合,我曾教过初一上学期生物。并非科班出身的我,20好多年前的初中学过生物,高中并没有学,那时高考不考生物。我认真看完课本,做到合上书能清楚的表达要点,再做课后题和同步练习,以准确体会难点重点。事后,还会对错题进行反复改错,加深体会理解。我把自学的过程清晰的展示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很多孩子发现看懂课本挺容易的,同步练习上的题,无非也是知识的简单迁移和运用,于是他们都享受到自学的快乐。
所以,对孩子的辅导,从他小学起,我就告诉他多看教科书,然后按照以上原则完成整个消化吸收过程。目前除了语文(正计划搭建语文自学体系),其余所有科目都能很好的驾驭,即能结合学校学习+自学,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未来升学蓄积能量。
鉴于教科书的经典,我还对教科书的使用做了适当发挥。比如文科的内容,偏重于议论,可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学习总结归纳的方法。理科偏重于说明,除了学到说明文的技巧,还能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这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乐趣,更可以增强收获跨学科意识。
当前,普职比对于初中生家长来说,压力挺大。这份压力,对生源质量一般的普通高中来说,或许更大。我不敢对教学过程指手画脚,但对于布置作业,从一个略懂教育的家长角度,基于以上有些“凌乱”的表述,谈点个人看法。
第一、首先要让每个孩子对学习建立起信心和兴趣。
初一上学期的道法教科书里,开头就谈到少年有梦,学习陪伴成长。我对此特别感谢编写专家的良苦用心,多么的循循善诱啊。
所以首先是告诉孩子初中的学习很简单,看懂教科书就学会大半了。具体到家庭作业,要让孩子体会到学有所用,即白天老师所讲,作业中就可用。不太确定的,回到课本上就能找到答案。孩子们对课本产生信任和亲近感后,就会觉得心里有底,多翻几遍书本,基础很快就扎实了。到此,听课、作业、测试,会越来越轻松。对于处于青春期初级阶段、科目陡然增多、难度提高的初一孩子,这道坎儿迈过去了,后面就容易多了。
也就是说,通过让孩子“依赖”教科书,巧妙的建立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第二、作业分层次,质比量重要。
以前有一位教数学的同事,教高考复读班,全班学生平均能提高35分。我们说,高考复读领域,普通的学校平均一年仅仅提高四五十分,他这一科就基本完成任务了。秘诀就在于作业分层次。每节课,他讲课时间仅仅5分钟左右,讲完立刻让同学们做题。以至于“做题”,成了他上课孩子们起哄的口头禅,如果有网友曾经是他的学生,读到这里一定知道他是谁。他很敬业,经常牺牲午休时间,甚至一边吃饭一边准备练习题。一节课,他要准备四套题,一套比一套难度高。成绩最好的那几个学生,四套题都能完成。最差的,只能完成一套题。逐渐的,即使成绩最差的那几个学生,后来也能完成2套以上的题。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题。
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教育专家,给初一孩子讲绝对值。学生来自某县私立中学,几乎是全县最差的生源,而挑选的学生,又是全年级最差的20多个学生。这些孩子已经学了2周的绝对值,还是弄不太懂,那个年轻的女老师让他们背了很多遍,结果还是平均分三四十分。然后我这个朋友就讲一节课,基本概念仅仅讲了5分钟,然后就是举例,难度一点点加大。30分钟,他讲了108道题,孩子们紧跟节奏,都学明白了。然后随堂考试,所有孩子平均得分超过90分。
我注意到,有几个同学总借我孩子的作业抄。抄作业,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这里不展开。为何不把作业分层级呢?布置那么多作业,老师还得批改,同样辛苦。把这份辛苦提前到布置作业阶段,比如分成两个层次,工作量不大吧。第一层是基础题,题量可以占到70%,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第二层是中等题,占20%,中等以上学生都要完成。剩下10%的题,学生选做,而优秀的孩子,做完这些题后,甚至会找更难的题自己加餐;当然,负责的老师也可以开小灶。
这些简单题,几乎都在课本上能找到答案,稍微翻书、看笔记,几乎都会。中低分数段孩子哪有不爱做的。而且,这样的题,事后原题再抽考,很容易巩固基础知识。我看有的老师,学生做错一道题,就抄2遍。又一次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一定是讲究循序渐进的,这样布置作业,特别有助于孩子成长。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最佳途径是通过反复训练获得。所以,不用觉得题简单就如何,简单题,反复练,题量稍微大一些,没有关系,学生学得会,也爱学。
班风学风怎么形成的?除了优秀的管理,不就是大家都爱学习吗?那么,这样布置家庭作业,全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哪个家长会反对呢?
第三、把自留地还给孩子,是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
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基本都是谈如何让孩子自学,自己管理,特别是自留地。我认为,主动学习是养成学习习惯的基石。每个孩子都渴望在学习上进步,他们大多知道哪里不足,不知道家长和老师告知,他们也愿意查漏补缺。所以,除了基本的分层次作业,还可以给孩子预留时间,或者引导不同程度的孩子,在完成作业后,做哪些事情。
像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迅速的完成作业,感觉有的科目课本知识欠缺火候,就自己补一补,有余力再练点优势科目的难题,最后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中等学生,完成作业后,可对以往错题反复改错,以便追上前面的学生,之后再回归弱科的课本,或看书或练习基础题中等题,夯实基础后赶上来也快。低分段学生,第一要务是完成老师指定的基础题,之后就重点围绕课本,看懂教科书再对以往的基础题反复改错,效果也很好。由此,每个层级的学生,都有自留地可种,全班必然是齐头并进的。
至于手抄报,思维导图这类作业,平时就别布置了。特别是手抄报,我的长期观察,就初中生的作业而言,价值极低,仅用于比赛。而且,如果是比赛,老师应该精心策划,悉心指导,让孩子们都能展现自我风采。思维导图,周末作业可以适当有一些。
还有预习作为作业,各科老师应该用心指导学生如何做,每个科目,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如果正式作业都做不完,没有几个孩子会认真预习的。而有的预习要求很高,差不多相当于让孩子自学明白这个章节了,对普通学生来说,我以为只可能是让孩子讨厌这个科目,进而甚至不喜欢该科老师。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的家庭作业,由此起飞,追逐可实现的少年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