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普希金
一个生命,经由父亲万中无一的精子、和母亲的一颗卵子结合为受精卵,在母亲子宫成功着床,历时280天的孕育,最后从母亲的产道娩出\或者剖腹取出。当婴儿出生,开始呼吸,开始啼哭,一个完整的生命便降生了。
当新生生命正式跟父母见面,经由皮肤的接触,奶水的喂养,成功跟父母产生链接。真正意义上的亲子之间实质性的陪伴从这一刻开始。
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从听到孩子的啼哭,看到孩子第一眼,链接就已经建立了。甚至还要更早,第一次听到胎心的那一刻,第一次胎儿在腹中律动的那一刻,又或者是丈夫感受到妻子腹中的胎儿律动的那一刻……
一旦当了父母才会发现原来一个生命来到我们的生活里是这么神奇,这种体验如此的不同寻常。
站在宇宙公民的观点,这个生命就是宇宙送来的礼物,他\她携带者精准定位的符码(出生时间+出生地)来到了灵魂早已选择好的父母,也是灵魂选择好的命运降生在地球上。
从一开始的期盼着他\她健康成长,快快乐乐的成人,到上了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父母的焦虑不断产生;小到每日的刷牙,大到学校的表现,每一天的作业,周遭的声音,老师的焦虑,整个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引导。有没有发现,那个一开始建立的神奇的链接不知不觉就断了。
那个小小的,牙牙学语的奶呼呼的娃娃,变成了一个叛逆、反抗、坚硬,像一只小刺猬……无法再激起父母温柔的、怜爱的情意。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吗?
天伦之乐的丧失
从际遇的观点,每个孩子到了不同的年龄段会带来不同的阶段性议题。两岁、三岁、六岁、九岁、十岁、十三到十八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
际遇会送来事件,事件会引动个人生活蓝图中的每一个写好的剧本。
以幼儿园阶段来说,分离焦虑上演了。有的孩子三岁之前,跟父母或者跟母亲一方的生活比较稳定,少有波动,内心安全感相对的得到满足和接纳,自我意志的伸张获得了正向的支持,人格基础稳定,进入幼儿园相对适应良好。
有的孩子情况可能相反,或者是情绪,或者是跟父母的生活状态,家庭环境或者是天生的身体状况等,某些方面的发展是滞涩的,接触幼儿园的集体规则以后,可能相对的不那么顺利。
论性格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心理发育、性格养成,幼年时受环境的影响更大,父母的状态,家庭的经济,家庭的氛围,周遭的环境,都对婴幼儿的成长发挥着较大的影响。
从生活蓝图看,性格是型塑出来的。
行星的落座、宫位、相位、宫内行星、宫头星、宫主星的含摄关系等等,这些内在机制决定了个体如何因应外在环境的刺激。
同时外在环境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外在环境的影响力如何型塑内在性格,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内在机制。
有一部电影《头脑特工队》,里面的设定非常能够解释性格的型塑过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七岁的女孩,从她出生伊始,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她的头脑里一个叫“乐乐”的小女孩也诞生了,我们把她理解为婴儿的意识觉醒了。医学上把一个婴儿开始有意识的跟父母互动称为“觉醒”。差不多在孩子两到三个月的时候。
这个头脑中的女孩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然后随着婴儿长大,头脑中的“小人”越来越多,达到五个。五个小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分管的职能也不同。
其中有掌管情绪的,有掌管脾气和主张的,有掌管思考和分析的,有掌管审美的。这头脑中的五个小人代表了一个人内在的五大人格。
在生活蓝图里,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这五个内行星的不同落座(落在十二个星座),构成的是一个人的五大人格,即一个人的性格。
个体和社会
个体和时代
个体和世代
生活蓝图是生命诞生那一刻,若将时间静止,宇宙中运行的每一个行星就固定在某一个特定位置。以地球为观测点,向宇宙拍下这一张静止的画面。
内行星的落座展示了一个人的性格,那么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落座则昭示了个体与个体所处的社会、时代、世代的关系。
我们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也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我们还是整个时代的集体参与者,以及世代更替的见证者。
一个孩子来到世间,参与了社会人口的增长。医疗服务、疫苗的接种、饮食、消费品,都参与了社会资源的幸运获得与浪费。这是木星的扩张带来的资源。
当孩子逐渐长大,规则意识、人际交往、社会规范纳入生命历程的构建。生命开始学习遵守秩序,学习如何与父母以外的他人建立关系,学习如何以新的身份认识自己;这些规则的学习在时间的堆叠中逐步内化为一个人内在的秩序、内在的约束,内在的父母。这是土星的作用。
生活在当前的时代,育儿理念、婚姻观念、科技发展、时代进步的表现大不一样,未来更是不可预知。数码产品、智能产品逐步取代人工;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或许是时代的倒退。我们身处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下,若要适应发展就要不断迭代旧有的知识体系,否则会被时代遗弃。这是天王星的强大颠覆与创新的作用。
生活在人世,我们承接了深邃的生存欲望,在DNA的链条上隐藏着人类从远古时代的进化历程中遗留下来的恐惧、憎恨、贪婪。种种人性中埋藏的恶,以及等待转化的欲求,以极其隐藏的方式渗透意识底层,透过关系、权利、金钱、情感造作。这是冥王星的毁灭与重生在深层意识、潜在意识、乃至灵魂层面的作用。
世代集体意识的沉沦与迷失,其精神产物即电影、文学、艺术、绘画、宗教可以真切的反映出每一个时代不同表象的集体意识。对落魄、贫穷、濒死或者灾难中受困的人产生怜悯、同情、悲哀的感受,是人类有史以来共存的集体悲悯,集体惆怅。这是让灵魂扬升,让灵魂向善的力量,可以穿越古今,不受时间、地域、种族、文化的设限。这是海王星的作用。
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从生活蓝图的意象,可以了解到一个个体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孩子和成年人在这一点没有差别。有差别的是新生生命需要在成熟生命的引领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学习建立关系。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对新生个体和成熟个体来说,引领者和被引领者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会在有需要的时候互换角色。
只有做了父母,才能真切了解到,每一个生命都是从这样一个柔软弱小的生命体成长来的。第一次做父母,和新生宝宝一样都要学习和经验。
不谦卑,不虚心,不把自己放空,靠着经验和想当然自然是行不通的。
一个宇宙是完备的,本自具足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在性格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产生了磨合、重组、超越、退缩的过程,只有经历过程,才有重新回归圆满的可能。
跟孩子的互动是最能客观的体现这一点,当你怀里的小可爱变得不再可爱的时候,请你一定要尊重那是他\她生命历程发展的必然。
生活蓝图无法改变,
如何消解业力的捆绑?
在亲子互动的当下,是一个生命和另一生命的互动。是一个宇宙和另一个宇宙的交融。
一个生命带着既有的性格,带着既有的时代印记,带着内在的教条和限制,以长久以来认定的模式去和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互动的时候。
产生的现象不是合作就是战争,不是妥协就是支配,交杂着共振着。感受时好时坏。
如果我们入戏了,制服对方的念头瞬间滋长出来。业力法则开始运行,孩子哭闹、抗拒、不配合,父母气到内伤、产生挫败、怨怼的情结。
孩子一写作业就进入这种模式,一看见孩子打游戏就动念,一见老师就焦虑……似乎有双无形的手把无辜的孩子,可怜的家长拽进恐怖的陷阱中去。
事实上我们要认清,那是个人生活蓝图里老旧的机制在运作,老旧的价值观体系在运作,每一次不愉快的事件发生都是在提醒我们,那一套程序该汰旧换新了。
为什么我们还习惯于老旧的程式,在事件的行进中,乖乖的走上那个设定好的框架里去扮演那个催促者,那个咆哮者,那个内卷和鸡娃的拥趸。
那是世世代代的母亲和父亲,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压力之下,祖祖辈辈的教诲之下刻进DNA里的链条的一环。
若想打破这个链条,就要不断的训练自己的客观性,不断看清楚恐惧只是习惯了以更大的恐惧喂养。
只有父母本身的觉察训练出来,才能不断的弱化所谓业力的枷锁。
只有父母有能力跳脱出当下那个必须要孩子怎么样的贪求,摆脱那个孩子不照着做就会怎么样的恐惧,才能最终获得真正的自由。一种打破自我设限的主宰感。
那是真的不容易,所以哪怕有一次你成功了,你理应得到最大的赞美!
什么是业力,就是从小到大承接的限制性信念。
就是不努力做些什么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鞭策。就是孩子出现问题一定要纠正的强制性责任。以及种种不做什么就会发生更怎么样的事情的妄想。
先战胜自己吧,孩子的世界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令人抓狂的、愤怒不已的,失望无奈的现象是一个阶段,它会过去。要守住的是一颗千锤百炼,仍然向着睿智和美善的彼岸前行的意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