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那些事物的已经超出了正当的限度,这个限度本来是取决于这些食物本身所能起到的作用的大小的。我们对他人的爱有可能变成实际上对他人有害的东西,因为我们总是试图从那种友谊中的得到比它能提供的更多的东西。欲望纷出,激情迭起,结果人们就不顾一切地想通过满足所有欲望来获得宁静。我们变得失常,从而表现出嫉妒、贪婪、猜忌、诡计、恐慌,以及一种无法摆脱的不安。不需多长时间这失序的爱就会产生一个失序的个人,而失序的个人又会产生一个失序的社会。不重构每一个人而想重构一个有序的或安定的社会或家庭是不可能的。严峻且不变的事实是:个人的重构和得救只有通过对爱进行拨乱反正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恰当的方式去爱恰当的事物才有可能。”
这段话摘录自《西方哲学史》,是奥古斯丁部分。这是个大大的哲学家,承续古希腊哲学导流向宗教哲学。
这摘录看时如醍醐灌顶。生动点出了人不足的本质。这段话其实有个背景,奥古斯丁把我们对外物的欲望和满足分分层,比如食物只能给咱肚子里添点油水,吃饱了就满足,再吃多就不爽了,像埃及人,贪婪美味,吃撑了再吐出来,接着吃,那伤身体;再者是艺术,他可以满足我们审美、精神的需求,吃饱喝足看个电影、听个歌剧,但看看就行了,你感觉到一定程度的开心,继续开心下去就会堕落;再然后是社交,看剧聊八卦,是需要个朋友吧?不然看了白看,无聊到家。而本段即是在讲人们对于这些外物的苛求,就是人家只能给你带来这么大的愉悦,你非要更多,非要在这上面攫取,但他确实不能给你更多了,于是你感到不安、感到不合理、感觉到被辜负,甚至愤恨。但是事实上,自己没认清对方能力有限,是由于自己过于贪心而致这种不足。
其实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件事,一个人总是多吃而导致肥胖,活的不太健康;耽于游戏声色享受,荒废学业,精神也不太好;人际交往,总是对朋友有太多要求,总是“作为我的朋友,你为什么不。。。”总是希望自己能被朋友帮,希望对方是取之不尽的百宝箱。哪有那么好的事!所有的东西都有极限,都有自己的认知范围,出了圈,别人也没什么多余的东西给你了。
苏格拉底曾言知识即美德。其实这话放到这里来理解也丝毫不过,我们其实是对对方不够了解、不知其极限底线在哪,所以贸然妄进。再一个就是不知自制。这样的种种行为最后酿成的恶性,不自觉让人想起天主教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
针对这种情况,当然奥古斯丁给了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即信仰上帝。上帝所能回馈的满足无边无际,既然你有多余的感情,那为何不献给上帝?宗教似乎给了人们多余感情的宣泄之地。大概也是那么多人需要这么一个宣泄口所以宗教应运而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