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银幕故事
搜了1000张剧照,我发现哭戏的秘密

搜了1000张剧照,我发现哭戏的秘密

作者: Sir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20:17 被阅读0次

    毫不意外,这两天微博热搜又成了演技battle场。

    男神女神纷纷上新剧,其他人都是一水的夸。

    唯独佟丽娅翻了车。

    飘点进去一瞅,什么时候开始,佟丽娅的演技里也含了几分……ab量?

    大美人的观众缘不是盖的,网友们惋惜与不服五五开。

    一波丫丫个人演技考古袭来。

    但说实话,佟丽娅以前的角色都是浓艳、或是偏苦的。

    这些和她本身的外形气质也是贴合的,以前的角色立得住,不代表这次演崩了傻白甜不能嘲。

    何况,佟丽娅的说服力,是像大于演。

    拿《母仪天下》同剧中演赵合德的郭珍霓来说,拼颜,远没有佟丽娅能打。

    但就是能演出盖过飞燕的风情来。

    连哭戏,都带着三分真,七分假的哄骗,看了完全能理解皇帝为何醉死温柔乡。

    傻白甜难演,哭戏更需要层次。

    现在很多人理解的哭戏就等于爆发。

    又或者是”炸裂”。

    嚎就完事。

    但其实,哭戏,一点也不单一。

    相反,它包容万千、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里,也各有技法和侧重。

    当然了,“入行”的多了,也难免有滥竽充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

    不妨从这些新兴门派开始聊——

    不怕虎的“初生牛犊”

    新兴这几派哭法有什么特点?

    如初生牛犊,先不论里子有没有,气势要先足了——

    比如,捂嘴派

    杨幂就是出了名的爱捂嘴。

    古装捂嘴。

    现代捂嘴。

    为了啥?

    藏拙。

    如果不捂嘴,每次哭都是一个模式:皱眉、眯眼、低头、张嘴。

    加上手,好歹换个花样,还能掩饰丑态。

    早期的宋茜,也经常通过捂嘴,让观众关注点下移,掩盖情绪不到位的干嚎。

    大声嚎,五官紧皱,加上手部小动作。

    完全不知道重点在哪。

    真正的好哭戏,不是不允许捂嘴,而是捂嘴本是吞声不敢言的苦涩。

    你大喊大嚎,捂嘴的意义在哪?

    那份憋屈要怎么出来?

    ——即便只露一双眼,额头的青筋,也满是情绪。

    “你在哭,我想笑”派

    代表人物:Ab。

    说起来,Ab本人做派和这类哭戏的逻辑完美契合:

    连演员都称不上,却总喊着要大满贯。

    连单层次的哭都做不好,却要追求更高级的演法——笑着哭。

    要知道,这类哭法虽然戳心,但也最难。

    因为要求极其自然但丰富的层次变化,能做到且做成名场面的,都是影后级。

    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心碎。

    但换成嘴角疯狂上扬的ab,或其他功力不够的演员来演。

    就很容易成为真的笑话。

    盲人哭法

    这类哭法是另外一种极端。

    坦坦荡荡明明白白地宣告:我就是那滴了眼药水还顺便走神的大眼睛~

    Ab依旧有姓名。

    哭泣姿态是美的,但眼睛大而无神,没丝毫情绪在里头。

    我见犹怜?

    其实差了点滋味。

    功力不够,专注度也不够。

    演技本就半瓶水,上镜时又要分心在意哪个角度最美。

    这门派吃定的是谁?

    还不就是只看颜就“仙女落泪”彩虹屁吹上天的,那部分“我们”吗?

    当然,新兴“力量”里,还有一派很特殊。

    飘甚至觉得可以以一个典型人物来命名——

    思纯式仰头哭 

    特点:尬。

    而且严格来说,不是演得尬,是看得尬。

    单看马思纯,不是没有“哭技”的。

    一个动图,就能看出不是在挤眼泪,而是真真实实入了戏的。

    但……如果她每次哭都是这样仰头45度笑着哭式入戏呢。

    如果,她每次哭着入戏,都是自己入戏,不带对手演员玩呢。

    再如果,她这样纯情沉浸的哭法,演的其实是张爱玲笔下的顾曼桢呢。

    此处心疼秦昊1s

    尬不尬?

    请允许我引用说得比导得好的小四金句——

    一定要对电影有审美。

    一个演员,表演走在了角色前面,自我陶醉走在了接对手戏前面。

    也忽略了观众的感受。

    她们演得很沉醉,殊不知观众早已审美疲倦。

    无论她的情绪多么真实,都是自我感动。

    影响不了对手,更打动不了观众。

    这类年轻演员,很可怕。

    没前辈敏感、又涉世未深,最后连演员的“大局观”都丢了。

    干脆搞起自我封闭、演上了“独角戏”——

    演的都是自我理解里的。偏偏自我理解,也窄得只那么一点。

    而飘飘上次提过的公主手账式演员,都属于仰头哭派。

    哭得再用力。

    只会让观众喊声,太认真了、好美啊。

    想要再多?没了。

    亏不亏啊。

    老招牌们的经典哭戏

    哭戏、哭技,到底是门技术。

    注重哭得美但没感情的,上面讲过,盲人哭法。

    但老招牌里偏偏有一派,是哭得美又惹人怜的——

    琼瑶美人哭

    想到谁了?飘帮你总结下:

    祖师奶奶级:林青霞、刘雪华 。

    代表人物:岳翎、蒋勤勤、陈德容。

    有潜质小花:《新还珠》中的赵丽颖。

    琼瑶美人哭,也是哭戏门派中的高端“技术流”。

    想想琼瑶选女演员的要求——

    要眼睛大;哭的时候眼睛、鼻子不能皱到一起。

    要“聪明姑娘睁着眼哭,泪珠子一颗一颗往下掉,笨姑娘闭着眼睛哭,脸都挤到一起”。

    要美眸盈盈、梨花带雨、我见犹怜。

    美感情感都兼具。

    听起来不难?

    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反常理的。

    因为生理角度来讲,泪腺与鼻腔相同,泪水量大的时候,眼泪鼻涕一起出来,是很难控制的。

    怎样才能入戏动情,又眼泪滑下来,鼻涕收得住,一切刚刚好?

    香港导演严浩就曾经透露过林青霞怎么做到哭得美的。

    她拍哭戏前,要在眼皮内滴一滴眼药水,毫无痕迹,然后动用真感情,用真眼泪把假眼泪逼出来。

    这样才能做到没有鼻涕,因为真眼泪还在眼眶里没有出来,而“假眼泪”刚刚才滴落的境界。

    这种哭功,可想而知,青霞是研究实践了多少遍,才获得的功力。

    还有刘雪华,也是出了名的会哭,且哭得美。

    她流眼泪,是琼瑶理想中的“眼泪从中间掉”——

    “聪明姑娘睁着眼哭,泪珠子一颗一颗往下掉,笨姑娘才闭着眼睛哭,脸都挤到一起”。

    但,即便有天赋如雪华姐,也是研究过“技术”的。

    她在采访里谈过怎样才能不哭花妆。

    要当泪珠子在眼眶里将落未落时,她会微微前倾,让眼泪直接落下来,而不是滑下脸颊。

    懂得美美地哭,也是一种敬业。

    因为,此时的爱美,不是演员的个人桎梏,拿镜头当秀台。

    而是角色需要,角色特质是这样。

    经典哭戏,除了有琼瑶女郎这种技术派的,还有一派被长久误解的哭法——

    被我们吹到反感的炸裂式哭戏。

    要飘飘说,这类哭法,挺冤枉的。

    它并非我们所想那么“容易”,只是这些年,顶着这牌出去溜达的半瓶子水太多。

    闹得市面花样名词叠出,殿堂级、整容式、洗脸式、炸裂式……正版和盗版待得久了,反而显得不值钱起来。

    真正的炸裂式哭戏,虽然频出表情包,但也是让观众代入感最强的一类。

    典型如谁?

    张译。

    周冬雨。

    他们的表演,细节、情绪都拿捏得都很到位。

    有时压根都不用代入前因后果,只看片段,已经能被强烈的情绪感染。

    而再去老老实实看过这段戏,只是更理解了她为什么哭,这个动作背后,是怎样的情绪在驱使,是愧疚、绝望、还是欣慰。

    是去品这段戏在心中荡起的余韵。

    再举个例子,杨紫。

    杨紫的哭戏,为什么这么打动人?

    首先她很会表现生理性的痛哭状态:

    几个爆发力强的大哭片段,从眼睛甚至到整张脸都是浮肿的,连唇色都黯淡发白。

    她接受采访也说,哭了一整天,身体的反应是最真实的,常常眼睛肿得像核桃。

    也正是因为她的“易肿”体质,反应在镜头里,给到表演层次,又丰富了一层。

    而更深的情绪,她也拿得出来。

    杨紫是完全的体验派。

    用她的话说,她演哭戏时,情绪都不能靠回忆自己的伤心事。

    必须完全代入到演员,才最真实自然。

    从视觉到情绪,她给到的冲击是从外到内的。

    所以,不止演的人快速入戏,看的人也会迅速被吸引。

    说白了,廉价的“爆发”只炸裂在声嘶力竭的物理式冲击。

    内里的“骨”,撑不住这样蹦跶的“皮”。

    不是炸裂式哭戏不好。

    而是太多的哭法是假炸裂。

    最后再说说位于金字塔尖的一类——

    “一滴泪”派。

    顾名思义,脸上只有那么揪心的几滴、甚至留在眼眶欲落不落的眼泪。

    但,眼泪多轻,情就有多浓。

    隐忍、高级、有美感。

    也算是造就最多名场面的哭法。

    章子怡的宫二。

    孙俪的“皇上驾崩”。

    张曼玉的苏丽珍。

    这类举重若轻式的哭法,大抵是许多演员都想达到的境界。

    秦昊不就在节目里说,他努力让观众哭,而自己不哭。

    掉书袋的小四也无数次说过:

    表演永远是演相反的东西。

    照这个逻辑推理,你想大哭就一定不能演大哭。

    不能说不对。

    但,这个逻辑就那么“非如此不可”吗?

    也不是吧。

    看了这么多哭戏,飘飘反而觉得。

    哭得炸裂和克制,似乎没有哪种比哪种一定更高级。

    技术流和体验派,也并不是完全对立,谁比谁好的关系。

    反而,他们是殊途同归——

    都是为了让角色立住。

    体验派的代表周迅演《画皮》最后一场,小唯被王生拿剑刺中。脸上滑过一颗泪的同时,她微微歪了一下头。

    那个“歪头”,周迅后来说,就是她仔细设计的结果。

    她观察家中养的小狗,发现动物看人时,会不自觉稍稍侧一下头。

    小唯的歪头哭,是带着动物式的本能的。

    正如那句已经被拿出来说了几万次的何冰语录:

    哭,不是在演一种情绪,而是在演一个人。

    理解人物,调动情绪。

    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所有的选择,都只是工具——无论是完全代入还是精心设计,是克制着演还是放开了演。

    不分场合的频繁炸裂,的确是一种偷懒、炫技。

    一场戏剧张力更强的戏,连眼泪出现的时机,都应该控制。

    但如果在一段极其生活化的现代生活戏里。

    大小委屈,也都收成了一滴眼泪来演,不也很奇怪?

    拿捏尺度,最关键要符合人物情境和关系。

    所以,飘飘其实挺反感类似——

    一等哭戏是情到深处自然哭,二等演员哭才会回想自己真实经历来借力”这种斩钉截铁式的判断。

    尤其对年轻鲜肉,信奉一种演技方式,永远没有“读懂”一个角色来得重要。

    就像杨紫说的。

    哭出来,是最不难的。

    有很多技巧。

    但情绪真不真实,进而,你演的人真不真实,才最重要。

    连基本功都没打好,就忙着追求哭得克制显高级或哭得炸裂能装B,给自己归类是体验派还是技术流。

    最后出来的结果,还不是要么面瘫、要么疯癫。

    其实,真正教科书级的哭戏,没有那么明确的边界感——

    《孝庄秘史》里,大玉儿突然收到了多尔衮的死讯。

    脸上先是克制的茫然,明明五官已是哭态,用手去摸,却摸不到泪水。

    久久,才回过神来。心酸地道:

    “一个影响了我一生的男人,死了。我却吝啬到,不能为他掉一滴眼泪。”

    直到最后,活了半生的太后,才再也压抑不住眼泪。

    回到了少女时期的委屈——

    “苏茉儿,他怎么不说一声,就死了啊。”

    爱人死了,这个反应,看似诡异。

    却是符合少年相爱,青年相离,中年立场不同,自己的一颗心也装了儿子、天下的大女主的。

    毕竟,不是爱了一辈子,不只是爱能形容,而是——影响了我一生。

    宁静的确是先感受人物的演员。

    郑爽当初上《演员的诞生》笑场,被章子怡批、全网嘲。

    宁静却表示这都无所谓——

    虽然,看过那场的都明白,郑爽不是坏在突然一笑。

    而是频频笑场,神色飘忽反映出她完全在状况外。

    但,宁静传递的这样一种信息,飘倒是认可的——

    没人规定哭哭笑笑,必须得怎么演。

    也不是所有角色在同类事上,都必须反应一致,哭多少滴泪,笑多少声。

    关键的,还是要人物立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搜了1000张剧照,我发现哭戏的秘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bmc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