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人们的安全感理应增强,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依然会陷入恐慌、焦躁的境地。为何我们总是如此不安?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的同名作品《为何我们总是如此不安?》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为何我们总是如此不安?这本书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作者先从人际关系入手,分析玻璃心、同理心现象。加藤谛三认为玻璃心的产生源于自信心的缺失,是不能正视自我的价值所致;而年幼时未曾受到温柔对待的人,是无法理解他人的好意的,同理心剥落。他还提出“为他人而活迷失自己”“过度认真的人,反而得不到爱”“只懂得以鞠躬尽瘁的方式与人交往,其实是非常不幸的”的观点,并揭密了“假借正义或道德之名,对他人发动攻击”的行为背后,是自己对自己本身的不满,撒娇欲求得不到满足而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第二章提出本书的核心思想:对于撒娇的渴求,是开启心灵秘密之钥。作者指出:个性执著的人,会抑制心中对于撒娇的渴望,表面上常抱持着强烈的责任感,并过度遵守规范;而离开工作岗位就会感到不安的人,并不是因为内心深处想要努力奋发,是想藉由各种工作的达成,来填补心中的空虚感;而那些具有强烈规范意识的人,也是活得非常痛苦的人。在此,他进一步指出:人内心的矛盾皆由撒娇欲望所产生,那些欲求不满的人,动不动就全身紧绷、紧张兮兮,那些可以随心所欲向父母表现出撒娇行为的人,自我认同感较强。
第三章作者剖析不安的原因,他指出“感到不安,是因为看不到真正的自己”,强调自信心的重要。他认为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人,是无法以自然正常的方式来面对人生的。他还告诉我们:在成人之间,也有小孩跟大人的交际模式,那些残存幼稚性格的成年人,对别人的要求会特别多;还有那些从小被大人侮辱、讽刺和否定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很重的自卑感,而消除这种自卑的方法,不是夸耀自己的优点,而是去接触心底深处的真实情感。他最后指出,那些努力做大人眼中的“乖孩子”的孩子们,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来为建设感情融洽圆满家庭尽一份力,但这会让他们在自卑的同时,感到一种自责的罪恶感。
第四章作者引领我们探究思觉失调症的重要原因,他认为这是由过度压抑了想要撒娇的欲求所致,这是一个一直走不出的童年黑洞。男性在成年后会成为不断啃噬家人心灵的思觉失调症父亲,一旦原定计划受阻就会很生气,只要老婆问“今天几点回家?”就会不高兴。而对于女性,疑心病重的原因亦是压抑了内在的依赖性,这会让她们在成为人母后还要糟糕地问“爱不爱妈咪”的问题。
第五章作者告诉我们要有爱人及被爱的能力。他认为只要撒娇的欲望没有被满足且受到压抑,这个人的情绪就始终处于未成熟的状态,所以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发怒。而那些没有同理心的人,或许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自己,因此也不相信别人会喜欢自己。为了博取别人的喜欢,也有很多人隐藏了真实的自己。作者还教给我们如何辨析与爱人的关系是依附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也让我们厘清与孩子的关系是依附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他认为不够成熟的思觉失调症男性,会向爱人冀求母爱,而依附的亲子关系,也是以父母的需求为优先考量。
第六章作者让我们做回真实的自己。他指出“自然的情感,可以唤醒真实的你”,并告诫我们不要做我执观念重的父母,要尊重孩子撒娇或偶尔的撒野,允许孩子抒发情绪,让孩子完成自我感觉的过程,然后协助他们整理心情和明辨是非。作者还让我们舍弃自己了不起或受人喜爱的形象,要相信自己可以成为力量最强大的自己、具有果断力的自己、值得信赖的自己、有能力去爱的自己、有行动力的自己、可接受挑战的自己,或充满自信的自己。
第七章作者希望我们能善待自己、珍惜自己,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不害怕与人相处,乐于接受别人的好感,要向亲近的人打开心房,多撒撒娇,说说秘密和真心话,改变自己以爱、道德、正义为名的幼稚性格。
为何我们总是如此不安?加藤谛三大师用了七个章节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人之所以不安的原因,虽说内容较为琐细,结构似嫌松散,初读之后,并不能很条理地把作者的观点择录出来,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从中受益。
我是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才读完了这本书,竖排繁体,感觉上总是不如横排简体来得舒畅。读到很多共鸣之处,枚不胜举,暂把所得最深之处总结如下:
性格上出现问题的成人,大都是儿时的撒娇欲求未能得到满足之人;父母或是与孩子幼时不够亲密之家长,或是严厉的控制型家长。他们从自己的需求出发管控孩子,压抑了孩子的天然欲求,让他们变成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这样的孩子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且敏感多疑,安全感丧失。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会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人际关系上时常处于紧张的境地,不能以自然正常的方式与人交往,情绪上不成熟,常为小事而动怒,使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所以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能够做到不离弃、不管控,让孩子与父母足够亲密,满足其撒娇的欲求,获得极大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在成年后去除掉幼稚性格,做到与人正常和谐地交往,与己轻松愉快地相处!这才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最正确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