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读书》读后感
“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意境的诗更为生动、深刻。”这是读朱光潜先生的《厚积落叶听雨声》时看到的句子,蓦然觉得很有画面感,不必人去说这是美,就自然心生一种美感,经由这样的句子,忽然的就非常喜欢这位老先生。
这次共读的谈读书的内容就是有关朱光潜老先生的,因为喜欢老先生的缘故,所以文虽有点长,依然很认真地看下去,到底讲了些什么,需要捋一捋。
一、读书是做学问的重要途径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一个重要途径。”老先生用语非常严谨。他还说,“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杀,很容易倒退,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焚书坑儒和十年动乱,何止文化的断裂,是很多方面的倒退啊。
二、读书的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过目”虽多,“留心”却少,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当今的快餐阅读,碎片化阅读,说什么好像都知道,可是要真的深入去思考,就没法“好好交流”。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所以才要去读值得读的书,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不要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又说“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三、读的书当分种类
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
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即使是做专门学问,常识也是很重要的!
朱老先生说: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
联想到最近的“感恩”事件,估计就是常识缺失所造成的!
四、读书凭兴趣的好坏之处
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
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五、如何维持读书的兴趣
以科目为中心,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改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六、如何精读
苏东坡: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每一次作一意求之。
即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
七、如何储藏知识
做笔记
做卡片
分门别类做好整理
在朱光潜老先生讲的这么多读书方法中,我对这一说法深有感触,想说一说我的看法。
朱光潜老先生说: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学习政治学,就要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等等,如果一心只想学政治学,必会愈前进愈感困难,朱先生还说:“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在第一期读书会中我就提到过学科融合的问题,提到“大语文观”的问题,在朱先生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明证!
作为小学教师,作为儿童阅读师,我们要做杂家,要涉猎多种学科,这样在和儿童相处过程中才能及时的更好的给出指导。
像《书语者》的作者米勒老师,班级里有2000多册书,孩子们想看什么,让她推荐好书,她总能根据孩子们的喜好选到他们爱看的书。写《骑鲸之旅》的粲然,和四岁半的儿子米尼读了几千册绘本,这样的阅读真就如同朱先生所说的如“蜜蜂采蜜”,“使读书成为乐事”。还有钱峰老师的“万物启蒙”课程,讲“柳”,不只是讲“自然之柳”,还讲“文化之柳”,也讲“生活之柳”,围绕“柳”这个话题展开,涉及方方面面!
这些人,他们的阅读量是巨大的,他们的阅读面是宽广的。正是这样的“博观”,大量的阅读,才会有在我们读者看来的举重若轻,挥洒自如。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博观”肯定不是广泛的阅读就行,一定还是有选择性的阅读的。上面几位的例子其实也很好的印证了老先生在文中提到的另外几点注意事项,比如围绕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粲然是围绕绘本和育儿这个方面去读,“万物启蒙”课程则是围绕一个中心发散思维,力图穷尽这个中心的方方面面,像他们的“桥”课程、“茶”课程等,不只有书本上的,还会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实地观察,甚至动手实践。
其实朱先生说的这些也一样适用于资讯发达的今天,当我们刷手机、看朋友圈看公众号时,我们一样要注意“专精”和认定“方向”的问题。
当然,对于不想做学问,只想以阅读为娱乐的人来说自然是另当别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