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是由父母的决定的。
父母的认知感受决定的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目的是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正面管教》第四章: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中的85页到87页,举了一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失望行为的孩子父母的想法、做法决定孩子的一个行为的风向标。
简单地叙述一下案例:
太太带着两岁的孩子和丈夫去看房,回家发现她的大孩子玛丽亚用刀破坏了椅子的塑料垫。
发生这样的情况,家长你如何处理?
大多数的家长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个反应是非常伤心,心想:他怎么能做这件事呢?愤怒很快冲过他的伤痛,接着就是拳打脚踢,并且把他关进他自己的房间。很可能还有家长把孩子关在大门外的。
这就是严厉型的家长。短期效应肯定是立竿见影的。
可是,太太是如何做的?我们听一听下面的对话:
太太: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带玛丽亚,没有带你是,因为我们爱她胜过爱你?(用提问不是陈述句)。
赛思:是。
太太:我理解你怎么会那么想我肯定哪不会让你感觉很好。(说出孩子的感受,再感受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孩子哭了起来。他的委屈终于被妈妈的接纳了。
等孩子不哭了,太太搂住了孩子。太太又接着说:
我想,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13岁那年,我妈妈带着我16岁的姐姐去到纽约……叙述起了自己的经历,给孩子充满了同情。
太太继续说:
昨天,我们去看房,你那么热,那么无聊,让我真替你难过。看你那么着急,我们看房子也觉得很没趣……我非常爱你。
太太的语言没有丝毫的抱怨、愤恨、责怪、指责,而是陈述昨天和今天他们看房的经历。
也就是陈述了一下观察的结果。
太太又楼了赛思一会儿,然后问道:
你觉得我们该怎么修理高脚餐椅?(用提问)
赛思:我能修好。(被需要,自我价值感体现出来)
太太:我肯定你能。(相信相信的力量)
他们做出了一个方案,用赛思的零用钱买了一块橡胶垫。他们一起把它剪成合适的形状定在了高脚椅子。(与孩子共同解决的问题)。
赛思报复行为源于“妈妈不爱他,”错误地认为父母不爱他,他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就是他以牙还牙的错误目的,所以他做出了伤害性或破坏性的事情。
相反的,太太认识到了椅子已经 损坏,惩罚不可能修好椅子。但太太还知道不能对这种行为坐视不管。
假如用惩罚,肯能陷入了一个报复循环,而且惩罚不能产生自己想要的长期结果 。
太太选择了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和善是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又是对自己的尊重。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说给孩子,同时又确认孩子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又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孩子,在双方都平静的情况下,解决了问题。
所以,孩子的行为是由父母决定的。
大家认可这个观点吗?
欢迎留言探讨互动。
同时,关注“闲的心坊”的直播间。《正面管教》正在共读中,欢迎你我他的参与。
分享让小伙伴们丰盈而优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