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书店显眼的位置,所以就顺手买回来了。而且,它还是名著。就像有钱没钱的女人们喜欢奢侈品一样,我买回来看,也有虚荣的心理,名著阅读毕竟可以为自己增加谈资。哈哈哈哈!
书买回来,就一直放在餐桌的边角上。过了几天,我才拿起来翻看。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太精彩了!”。怎么精彩呢?文学评论家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书进行条理的分析。一个家庭主妇觉得精彩,那就是这么书的内容让我开心了。
这本书的开篇挺通俗易懂,讲一个女人走出牢房,又讲了女人悲惨的身世。继而从这个女人转折到对一个男人的叙述上,“跟着”男人,继而讲到了法庭。这本书的叙述完全不像《百年孤独》后者看了几页就看不懂了,也没有往下看。
作者的描写出除了通俗易懂外,节奏也很明快,短短几页的内容、除了精准到位的人物描写快速的凸显着人物的性格外,毫无悬念的把出现的一众人物的底细交代的一清二楚。作者没有吊人胃口,反而像是一个泄漏别人秘密的邻家妇人。
八卦起来,书当然看着过瘾了。窥探别人的隐私,嚼一下别人的难堪事,应该人类所有人的乐趣来源之一。有些男人学习不好,可是看起某类小说,能废寝忘食的度个没完没了。有些人学习外语,竟也是从某种类型的内容开始学起的。人的本能的欲望被吸引起来,人的学习潜能也是无穷的。
从前,总是悲观于一年一年变大的年龄。然而这本书一看。我开始庆幸自己拥有的年龄,不那么悲观了。我的年龄让我能很轻松的理解这样的著作,如果再小十岁、二十岁,我是不会像现在一样觉得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小说了。
在我翻看的短短几十页中,男人出现许多,有一个共性,“风流”。女人出现了一些,有一个共性,“风尘”。单是这样直白的描写,你会觉得,书里的人物都有伤风化。列尔斯泰这个大作家,简直就是个上不了台面的二流子。文雅的、有教养的人,谁会谈论那些东西呢?
我看的是名著吗?我怀疑。这样的怀疑,是很对的。我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作者更深刻的用意。作者给我们展示了社会的悲惨,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向我们展示了我们所看不到现实社会中的阴暗、晦涩。
《挪威的森林》没有看完,里面描写的恋情和人物的行为,引起了我的不适和恐慌。我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作品获得大奖?为什么说它是本好书?”。问题我至今没有想明白。
如果在多年以前,我一定不理解《复活》里的内容。现在,当我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代入到书中时,我感受到人物命运的悲惨,社会制度的不公。这不是老师教给我们的,是生活的阅历,告诉了我们书里内容揭示出来了什么。
前些日子,有个朋友讲述了她离奇的婚姻,“她的老公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另一个女人生了孩子,男人想就这样周旋在两个家庭中。”我为这个女人感到悲愤、心痛。不理解,怎么还会有这样的男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其实,把这个事情和《复活》里人物的事情一比较,你会发现,“人有劣根性”,法律、道德是人文明!
列夫托尔斯,不是政治家,他用它作家的思维观察着人们的生活,思考着“人性、社会制度、法律、道德”,他在追求“人人幸福”的美好。
《白鹿原》的出版被删减了,里面好多情色的东西。看完这个电影,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东西。似乎,伟大的、获奖的文学里,都离不开男女之情的描写,更多的是混乱的男女之情!
张爱玲出名甚早,她的小说的描写,远不是她的个人经验的升华、延伸。我想凭张爱玲的阅读量,不是张爱玲的人,都可以写出张爱玲一样的著作来。
《复活》不像是一本名著,我理解的那种,主题宏大,内容深奥、晦涩、难懂,的文字。通过对《复活》的理解,更能明白《挪威的森林》《白鹿原》这样的作品以及张爱玲作品的伟大。
小说,分为很多种,有儿童文学、推理小说、科幻小说。都说,“食色,性也!”这些伟大的通俗小说里,不涉及男女之情的描写,估计是不可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