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惯的感性认识
先看2个习惯案例:
- 每天睡觉前刷牙。
- 内心焦虑时喝酒。
习惯应该是自动触发的,或者说不需要消耗意志力,就自动完成的,所谓习惯成自然。上面的2个习惯中,1是每天都会执行的,而习惯2不是每天都执行——只是心情不好、充满焦虑,才会借酒消愁。刷牙习惯人人都有,每个人都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还没有没听过有人做不到。由此,从感性认识上,习惯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 习惯并不是每天都会执行,只是在某个特定情境才会触发。
- 习惯是反复自动执行,不需要消耗意志力。
二、习惯什么时候发生
由上面知道:习惯并不是每天都会执行,只是在某个特定情境才会触发。 那么,一个习惯到底什么时候、什么情境才发生呢??
2.1 暗示引发习惯
上面的2个习惯案例中:
- 刷牙是发生在睡觉前,以我的个人经验,每当我准备睡觉时,我会做如下3件事情:整理床铺、关掉电脑、刷牙,以上事情没有固定先后。显然,一天24小时,我为何偏偏在准备睡觉前几分钟刷牙呢?所以,我要睡觉,这个行为(或者意念)触发了我的刷牙行为。
- 每当心情槽糕时,总想饮酒求一醉,如果心境宁静平和,反而不会喝酒了。所以是心情糟糕的状态触发了饮酒的行为。
由以上可知,习惯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它是由别的行为触发的,这种行为叫暗示。
暗示,就是触发习惯发生的行为。刷牙的暗示是准备睡觉,饮酒的暗示是心情糟糕。
2.2 如何利用暗示塑造习惯
我把暗示分为2类:
- 自我行为暗示
- 外在环境暗示
2.2.1 动力定型之行为暗示
给一个动物,按固定顺序形成几个条件反射,当第一个刺激出现,引发第一个反射行为,后面几个反射不需要给刺激也会相继引发反射行为,这就是动力定型。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举例:
人只要一起床,就知道去洗手间、洗脸、刷牙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人在小的时候,不可能立马全部学会这些行为,肯定一个一个的学会,例如先学会了洗脸,再学会了刷牙,就算学会了也会忘记,需要大人提醒(暗示),“你忘记洗脸了”,“你忘记刷牙了”,但是当时间久了,完全成为习惯了——只要起床(暗示),自然触发后面的洗脸、刷牙等等行为,只需要一个刺激(暗示)即可。
因此,将多个行为设计成固定顺序,用利于习惯养成 。
在进入冬季后,我有洗澡拖延症,因为冬季洗澡我需要烧热水,需要不少时间,不能像夏季那么方便。于是,我就这样做:
下班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打水、烧热水,然后继续做其他事情。这样洗澡拖延率大大降低了。
这里面就包括许多顺序行为:1.回到家、2.开门、3.开灯、4.放下背包、5.打水、6.烧水,这一系列行为自然完成。
这里面还有一点需要注意:1-4已经是固定行为习惯,每天必然发生,5-6是新行为。因此,在设计行为习惯时,遵循这个原则:
将新的行为加入到固定习惯行为后面。
2.2.2 助推行为之环境暗示
有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故事:
话说某个机场男厕所,小便经常不入池,满地都是。于是,在小便池印上苍蝇的图案,结果情况大大改善——使小便池的飞溅量降低了80%。(故事来源于《助推》)
环境也可以作为暗示,改变人的行为。例如:
- 提前把书放在办公桌上更容易完成阅读习惯
- 运动装放在显眼的地方更容易使你去运动
- 任务清单贴在墙上提醒你完成任务计划
同样,反过来,你想改掉某个习惯,你也可以设计环境:
- 想减肥,你冰箱里就别放任何零食
- 改掉刷朋友圈的毛病,你就屏蔽朋友圈或者退出登录
- 改掉睡前玩手机,你就睡前把手机关机,放在离你远的地方
人是一个环境的产物,通过设计环境可以使某个行为习惯更容易达成。
三、习惯如何反复发生
可以理解为暗示是一个导火索,然后引燃习惯。那么,我就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心情糟糕就会引发喝酒,为什么不引发喝奶茶,或者喝其他的东西呢?
3.1 奖赏推动习惯
由上面知道,习惯由暗示触发,暗示引燃了习惯,这样看来暗示和习惯之间,是一种强力而稳定的关系。那么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案是:奖赏。
所谓的奖赏,就是指好处,可以是物质利益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每天刷牙,刷完牙之后,牙齿变得干净凉爽,有益健康,这就是奖赏。那么刷牙和牙齿洁白健康之间建立了一条链接,准备睡觉和刷牙之间建立了一条链接。那他们的关系如下:
暗示——>习惯——>奖赏
在习惯发生之后,有奖赏,有好处,那么暗示才能反复触发习惯发生。我每天睡觉前,其实也可以扫地,但是没有形成睡前扫地的习惯,因为扫地使地面变得干净,对我来说不是奖赏或者没有奖赏。
就好比一个装睡的人,你给他再多暗示(提醒),你都叫不醒他,因为对他来说起床没有任何奖赏,或者说睡觉获得的奖赏大于起床获得的奖赏。
比如饮酒习惯,饮酒后,但大脑飘飘欲仙,忘却烦恼,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那么,精神愉悦也是奖赏。
其实,所有的奖赏都是精神奖赏,也就是大脑分泌多巴胺,使大脑感到快乐,大脑就会去学习,从而想要再次去做这件事情。
除了金钱利益,还有哪些事情可以使大脑获得奖赏呢?
- 获得成就,达成目标
- 被人表扬和赞美
- 运动
- 冥想
- 信息(很多人喜欢看新闻、娱乐八卦,原因就在这里)
- 饮食、性、饮酒、吸毒等等
3.2 如何利用奖赏塑造习惯
3.2.1 需求塑造习惯
首先,这个行为习惯能解决你的某种需求或者达成某种目标,也就是说你的这个习惯是为了达成自己某个目的,不是跟风,不是随大流。
例如:
- 运动习惯,是为了锻炼身体,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 早起习惯,是为了起居规律,获得安静的早晨。
- 阅读习惯,是为了增加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3.2.2 任务塑造习惯
这个其实是对上面的更近一步补充,举个例子:
小明、小红和小强都想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他们的动机不同。
小明:是为了扩展自己知识面,增加见识。
小红:是为了获取提升专业,研发培训课程。
小强:是为了研究课题输出研究文章。
那么,他们三个谁更容易养成阅读习惯呢?
显然是小红和小强,因为他们阅读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他们的驱动力更强。
综上可知,你的习惯不仅仅要达成你的某个需求,而且你的这个需求要落实到你的某项行动任务上。
四、对习惯的新认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们对习惯的理解和认识是不足的,习惯其实包含三个部分:
- 暗示
- 行为
- 奖赏
但是,我们只把行为理解为习惯。其实真正的习惯应该是前有暗示,后有奖赏,暗示决定行为何时发生,奖赏决定行为反复发生。
五、参考书籍
- 《习惯的力量》
- 《愉悦回路——大脑如何启动快乐按钮控制人的行为》
- 《谁在控制你?探秘神经递质》
-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 《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