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期看過一段話,讓我有著深深的領悟,那就是(陪伴,是一種承接住對方狀態的過程,讓對方感受到自己並非獨自一人,而是有人安穩、沉靜的陪在身旁。)
,在這段文句中,我發現了我的認知誤差跟不足之處。
首先,引發我的第一個覺察是承接住對方狀態這部分。這對於跟自己較不熟悉的人,或許能輕易辦到。但對於自己至親的人,如:父母或兄弟姊妹或伴侶就難以承接了,會顯得不耐或想逃避,因為太熟悉了,甚至他們發生情緒的原因及可能造成情況,也都能略知一二。
自己知道無力解決,已經造成自己不舒服的狀態,甚至造成自己過度內耗及把壓力推回被陪伴者的這種惡性循環中。這就牽扯到(界限) 這部分了。
界限,簡單的說,就是維護一個人身心舒適的範圍。在個體與外界互動之間,人必須拿捏出一個私領域、私人範圍是單屬於自己的,不受別人干擾,不受別人侵犯,不受別人任意破壞。
當我們自己界限不明顯時,容易產生混淆狀態,無法維持自己在穩定及沉靜的狀態下,甚至容易讓被陪伴者的情緒引領造成更大的傷害,失去的陪伴的意義。
而劃出界限更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因為需要理解彼此的不同,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感受跟需求是不同於被陪伴者的感受跟需求。因為知道這樣的不同,所以能包容跟尊重被陪伴者的狀態及可能呈現的樣貌,進而能不受影響的保有自我意識跟立場。
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尊重,包容及接納,不會背負不屬於自己的情緒負擔,更不會因為失衡而造成對被陪伴者的壓力或傷害,這也是一種體貼。
真正的陪伴是給予彼此舒適的空間跟時間,同時能保有自己初心及創造良好的感受。如此一來,才能在彼此都舒適愉快的狀態下,去迎接被陪伴者將來能產生的好的改變。
以往因環境因素或種種是是非非累積而來的習性與狀態,要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可成。
改變,需要時間。而我願意陪伴,願意陪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這些人們,一起讓彼此變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