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巴菲特,很多人一定都觉得他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因为他不止一次公开警示过投资者,“不要用借来的钱炒股”。
关于他,还有一组流传甚广的数据,巴菲特99%以上的财富都是50岁以后挣的。截至2015年,85岁的巴菲特拥有670亿美元财富,52岁以后挣了其中的666亿美元,而在巴菲特漫长的投资生涯里,年化收益率是听起来并不起眼的22.03%(1957至2010)。
这个数据,在投资界通常用于展示复利的威力,在鸡汤界,也被当作大器晚成的经典案例,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努力。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Dividend.com报道,1951年,21岁的巴菲特个人净资产为2万美元,到1982年,52岁时,个人净资产达到3.76亿美元,到2015年,85岁,个人财富达到670亿美金。也就是说,从大学毕业到52岁,前面31年,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了惊人的18800倍,而52岁之后的33年,增长了不到200倍。
当然,这一点都不妨碍巴菲特的伟大,只表明他年纪轻轻就掌握了赚钱之道。
在投资生涯的早期,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获得的爆炸式增长,一方面是因为聪明地打理了自己的财产,但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代客理财。从1956年到1961年,年轻的巴菲特(1930年出生)总共成立了十一家合伙公司。
第一家合伙公司成立的时候,巴菲特还找不到客户,他的第一笔资金是由岳父、姐姐姐夫和室友、发小等凑出来的105100美元。这里面,由巴菲特出资的是那个零头:100美元。
合伙公司的分配规则是:巴菲特承诺保本。收益4%以内,巴菲特每年提取盈利的25%,4%以上则提取盈利的50%。今天看来,这真是一个高得吓人的收费标准。
巴菲特强劲的投资实力,让他几乎每年都可以提取50%的收益,他用100美金的投入,撬动了105000美金的一半收益,相当于为自己的本金加了一个500倍的杠杆。
因为出色的投资业绩,很快,“奥马哈先知”就不再为寻找客户而发愁,大量客户涌入,让他不得不连续开了11家投资公司。再后来,在收购了一批能产生大量自由现金流的企业之后,巴菲特甚至为太多的钱发愁,不得不停止接受外部资金。
那些早期投资巴菲特的人,获得了巨大的回报,1998年8月16日的《奥马哈世界先驱者报》报道,当年小城奥马哈至少有120个家庭和个人的资本净值高于1亿美金。这些人晚年的主要工作,就是村口发钱。
当然,巴菲特的第一家合伙公司,投入资金的都是最了解他的亲人和朋友,这是因为,他们了解巴菲特的赚钱能力和追求成功的热情。他们了解巴菲特的赚钱能力和追求成功的热情。他们知道巴菲特从十几岁就开始长年坚持每天四五点钟起床,挨家挨户送报纸;知道他从读中学就懂得花25美元买台二手弹子机,放在理发店里和老板五五分账,一周就能回本;知道这是一个从懂事起就执迷于赚钱,并且总是超出所有人预期的人。
说到负债贷款,不得不说到公司的财务分析,财务里有个常用的概念叫资产负债率 Debt Ratio,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一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健康水平是40%-60%,行业之间差别很大。我们很容易理解,健康的公司不能债台高筑,但你会发现很多特别硬气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其实非常高,比如金融类企业、银行和房地产开发商。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低于同行,又拿不出好理由,就侧面说明这个公司没有有效利用资本杠杆,通过使用外部资金,放大收益。
下面我们就说说杠杆。
杠杆效应:通过在一端应用小力,在另一端产生更大的力量。杠杆越长,放大效果越大。
假设你有靠谱的投资方法,能拿到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回报,于是你从银行借钱拿去投资,还了利息之后,还剩很多收益,就是有效利用了资本杠杆。
所谓杠杆思维就是一种富人思维,他们用极小的成本去撬动极大的资源,借力打力、用有限撬无穷,从而做到收益最大化。
适时、适地掌握正确运用杠杆原理的窍门,也可以让我们普通人的财富呈现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
不管是买房子,还是贷款,亦或者炒股,杠杆无处不在,上上策就是借用杠杆放大股民的收益,尽可能让投资最简化,盈利最大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