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我终于脱离职场的生活,首要任务是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清晨,我都会在六点左右起床,走出家门,快步行走四五十分钟,用大汗淋漓来迎接朝阳的升起。起初,我以为自己会累得再睡个回笼觉,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拉伸、擦干汗水、洗澡之后,我竟感到格外的神清气爽。那些以前让我烦恼的家务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完成;下午的瑜伽课上我精神焕发;而我提前准备的晚餐,让辛苦工作一天的老公一进门就能闻到饭香,吃得眉眼含笑;晚上的阅读与写作更得轻松自在。如此几天下来,我突然意识到,尽管时光依旧是二十四小时,现在的我却感受到时间似乎变得更加充裕。或许,正如修行的智者所言,时间中存在着一个缝隙——当下。当我们找到时间的缝隙,便如同发现了更多的时间。
当下,不在时间里面,而是时间之间,所以时间无法作用在当下。我将注意力专注于当下所做之事,没有任务目标在追赶,也没有客户领导的催促。我只是出于内心的热爱,所以用心去做。在走路和做瑜伽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如何调整呼吸,怎样感受肌肉的每一次收缩与放松。此时,身心都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没有一丝焦躁。那一刻,我与当下的世界鲜活地交融在一起,自然地进入了心流的状态,仿佛一脚踏入时间的缝隙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变得更加充足。这也正如《时间贫困》中所提到的:“花时间运动可能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也能让你觉得自己拥有的时间变多了。”
通过运动来提升自我效能感,以及对时间感知的案例并不鲜见,《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提到过一个真实的案例:芝加哥内珀维尔中央高中实行了“零时体育计划”,让部分学生每天提前一小时到校,进行跑步和运动。一个月后,参与该计划的学生,上课打瞌睡的情况明显减少,发言更加踊跃,寻衅打架减少,测验成绩也普遍提高。可见,运动中培养出来的目标感、专注力和耐力,都会迁移到学习或工作中来。这或许就是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和作家,都偏爱跑步的原因吧。在这个信息爆炸和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常常被世俗的眼光层层包裹,任务目标被领导设定,服务速度被客户要求,结婚买房则是家人的强制……压力不断叠加,于是现代式焦虑等“刀刀催人老”的“文明病”频频爆发。社畜们一边嘟囔身体僵硬需要运动,一边又抱怨没有时间。长期如此,压力在心理上蔓延,随之而来的就是内心的“恐惧”感——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而这种生理状态与运动时的身体的反应非常类似。此时,若我们主动进行可控且有益的运动,这类生理反应就会渐渐与运动相关联,从而取代压力带来的恐惧感。简单来说,一旦你感到焦虑时,只需出门跑步几公里,或者跳绳十分钟,这种烦躁的感觉便马上烟消云散。然后再投入到学习或工作中时,也就能更加专注,时间自然就感觉更与充裕了。
世事变迁,时间从未言语,却始终以稳定的步伐默默向前。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锁定在无尽的欲望中,势必会成为时间的贫困者。我们永远无法确保自己能达到多么高的世俗成就,但我们可以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健康且充满有活力的人。换言之,摒弃外在的诱惑,凡事向内求,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而运动,便是最好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