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碎片化的学习,碎片化的只是时间
对于一个思维混乱逻辑力差的人来说,一气呵成一篇材料太难了,经常是一千字的东西分两三次完成,甚至是一句一句搞定。不成想如此拼凑出来的文字偶尔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却总有种不踏实感。前两天意外看到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认知写作学”的开创者阳志平老师讲“卡片,开始写作的最好办法”,并且举了纳博科夫、钱钟书等超一流作家的例子佐证。
1962年接受BBC采访时,纳博科夫这样讲“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是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一块,那儿去除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景物,再拼出……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钱老亦是一生积累卡片或读书笔记近十万张,言“体系会随着时间而崩溃,鲜活证据却永存世间”。而富兰克林呢,学习写作初期每遇到好文章便一句句抄写来,一句一个纸条,将其顺序打乱,过几天再拼凑,跟原文对比以理出起逻辑。经过这四五次折腾,一篇文章便了然入心。
隐隐中觉得这三个例子中有着想通的逻辑,这两天一直在寻思其中的逻辑,不得其果。晚上跑步时脑海中也盘旋着这个疑问,跑到第四圈时意识有点恍惚,脚步渐渐不稳,身体开始飘飘然起来,跑步的快感渐渐席漫全身,加上暗淡的灯光,周围的磁场开始随着脚步舞动。可惜,这份不易得的快感仅维持了一分钟左右。半圈过后,思维渐渐清晰,尽管拒绝了同伴听歌建议,这份“快感”直到跑完接下来的六圈也没再回来。
一个多小时的跑步时间以及码字的现在仍然在为短短的一分钟感动,这一分钟的快感足足可以吸引着我下次继续舞动起脚步。为什么这一分钟这么珍贵?
短暂!
这一分钟我的灵魂脱离肉体,暂时脱离了世间的一切纷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跟人的注意力短暂是多么相似!再强大的大脑,大脑最活跃、最鲜活、身体为之兴奋都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随个体的不同长短不一,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逐渐延长和反复出现。但不管怎么练习及天生神功,“专注”与“专注”之间都会有停顿。
上述大师们是不是就是趁着这份“专注”以卡片的形式记下时下“鲜活的证据”或拼出“那角天空”!
联系到时下流行的“碎片化学习”,4月25日的“伯凡·日知录”中提出两点“知识囤积不是学习”。讲到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学习,提出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不过是一种知识和信息的被动囤积。当我们拿着手机躺在床上浏览朋友圈时,也会时不时发现新鲜的东西,其实那是份旅游的心态,这个不错、那个也不错怎么办?我们虽然会有将其纳入记忆的欲望,但因用不着,也仅是“收藏”。这时候获得的“新鲜感”跟学习的“快感”不是一码事。
功利性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习必须要“为我所有”,有反馈、有应用的知识积累才是学习。这种收藏的过程更多的是遗忘的过程,对增进知识并无卵用。如同买衣服,漫无目的的东一件、西一件,到头来让会觉得“咋总没衣服呢”。
最后用笑来老师的观点结尾“没有碎片化的学习,碎片化的只是时间”,任何一种学习都是碎片的联结。
��=��{���{��,����{��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