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谂)师问新到(僧人):“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师父,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招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这宗闻名遐迩的唐代禅林公案,出自南宋灵隐寺普济和尚修订《五灯会元》之卷四,在《禅茶:历史与现实》书中多处引述。公案是历代禅宗·禅师·禅僧言行记录,编汇成册叫灯录,意取佛法灯火相传。《五灯会元》撰集五大《灯录》之荟萃,辑录禅悟·禅机·禅语(“吃茶去”)之大成,作佛门弟子禅修之精选。2011年出版的《禅茶》也是一本文选,汇各家之言,内容主要是2008,2009两次禅茶文化座谈记要。全书禅说纷纭不乏高见,茶汤史迹钩沉亦颇有深度,意欲复古“禅茶一味”才是座谈会里的主题茶资。
读《禅茶》,做点笔记,增加悟性。
茶与佛结缘,取晚唐传说“吴僧梵川……自往蒙顶结庵种茶”,即现时四川蒙顶茶之祖。禅与茶结合,有诗僧皎然《白云上人精舍寻杼山禅师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人》之“识妙聆细泉,悟深涤清茗”为证。不过这是和尚游山玩水之作,茶茗不过是杯中之物,并非禅茶之道。具体用茶习禅,书里依据野史资料,见《封氏闻见记》之卷六: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
也就是说,南方人喝茶较早,北方人的饮茶习惯来自佛门。唐玄宗开元年,北宗禅弟子降魔僧在泰山灵岩寺传法,众人结跏趺(盘腿)坐禅,不吃晚饭不睡觉,用茶解乏。由此人们争相仿效,怀里端着炉具茶具,到处烧水煮饮,逐渐成为社会风气。
灵岩寺的禅茶意义不大,却在《禅茶》反复引用,佐证“禅茶”的历史存在。
消失了的茶史名片,还有唐人煮茶(煎茶)。方法据陆羽《茶经》卷五“之煮”:茶叶先用火炙烤,然后辗磨成碎末。茶水开一沸下盐,二沸放茶叶(碎末),三沸茶汤就煮好了。【摘: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译:第一壶颊齿留香,靓茶汤或用容器另外分装,以备兑茶止沸作用。第一二碗上品,第三碗茶味淡了。第四第五,若非干渴,不要喝。)而茶之吃,是因茶叶可吃,茶汤茶渣一块吃。
被奉为茶圣的陆羽,是个弃婴,佛堂里长大。他的茶及其《茶经》,无禅味。
禅茶之“禅”说,译梵语dhyana,本义静心,沉思,渡平和之彼岸。禅宗的心传,东土佛学认为传自佛陀之心印,见《五灯会元》之卷一: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笔。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这里说释迦牟尼传佛,拈花,无语。众徒皆不得其旨,唯大弟子迦叶尊者心神领会,微笑之。佛陀于是说:“我有正法慧眼,灭度妙藏,无执无妄。法门观之微妙,不可语言,不成文字。嘱咐摩诃迦叶,文言以外,以心相传。”
至第二十八世传人,菩提达摩约公元520年间抵东土,与南朝梁武帝论佛。武帝萧衍迷执小乘,造福求福报,非如来般若可悟。达摩遂离开金陵,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内观婆罗门创立宗禅(《景德传灯录》之卷三)。始祖嗣后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戞止。此后南宗禅一花五叶,笃定禅宗心传之法门不二。
慧能在中土佛教的发展中,地位至关重要,史有“六祖革命”之说。虽说关于“革命 ”的内涵理解并不一致,但禅学的变化有目共睹。慧能以后,神秀为首的北宗衰落,南宗“顿悟”法门日渐兴旺,门徒众多,有所谓五宗七家,终于成为中土佛教的主流。(摘《禅茶》学者文章)
六祖禅宗慧能不立文字(也不识字),不坐禅。刹那间顿悟成佛,真谛是破执,断妄念。禅不能直言,心性自度,说破即错。从谂禅师答非所问(问非所答),其实心里业已看破,“吃茶去”其实“参禅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