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学到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ORID。以下是我对它在复盘和反思方面的理解,欢迎一起讨论呀~
我是如何接触到ORID的
知道ORID是来自于好友的分享,缘起于我自信满满(坐等被夸)的跟她分享了2019年12月复盘——看着满满的事情记录,自己都被这份努力和充实感动了,结果她的反馈是:
由于已经在她面前不要脸了多次,这个小小的pia pia打脸已经不算什么。马上调整状态,开始了解这个从没听过、貌似很高级的ORID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ORID
与一般的法则命名一样,ORID同样来自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Objective 客观
Reflective 感受
Interpretive 解释反思
Decisional 决定行动
简而言之,针对客观存在和发生的事实,体会自己的情绪、感受,从高峰和低点两个方向去分类。
结合前两点,加以反思,提炼出收获、体会,并制定或修正未来的行动计划。
我的记录和复盘史
在2016~2018年,我做了将近2年的每天晨间日记、周总结、月总结、半年总结、年总结。后来因为事情太多,中断了,感觉不到过去记录两年的意义和收获何在,也就没有再拾起。
19年底,看到了很多优秀伙伴写的成就事件,似乎记录是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于是,11月重新拾起,开始做每日记录和月复盘。
做到现在的感受是:啊~原来我干了这么多事,过得这么充实。
之前觉得自己每天都很忙,但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的感觉,通过每天记录+每月复盘后,提升了很多。
但我心里明白,我只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内心总觉得还少了点啥,又说不上来。
我思考了这两个问题:
记录、复盘的意义是什么?做这些,我能收获什么?
记忆有限,回忆时,会想不起来。
通过复盘,知道自己的事情、精力花在哪里了,从而知道自己没有瞎忙——能量低的时候,更多的量(面,广)——特别能给自己赋能。
通过复盘,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从中提炼更高维度的经验、思维方式,指导未来更高效的生活和工作。——自我效能还不错后,从量的维度要改为关注质(量少,深度萃取),要开始这一步了。
哪些要记录,每天做的事情和感受很多,记录哪些?选择记录或者不记录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
如果当下有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着重记录这方面的ORID。
我对ORID的思考
被好友一语戳破以后,立马把每日记录的方式改为ORID。记录了4天后,我发现这一个看似新的模型跟我了解到的觉察力、NLP6大层次有所关联。
O-Objective 客观。
记录客观事实(人、事、物、场景),每日发生的日常事务和惯例(没有引发情绪和思考的)可以考虑不记录。
区分客观事实和感受。
让人抽离出来,以第三视角来看,区分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自己的情绪。
Reflective 感受。也是情绪日记,觉察日记。
a.觉察情绪
不通过思维的分析,我的感受是惊讶、意外、有趣好笑、鼓舞、感动、沮丧、难过……
高峰和低点情绪分别跟哪些人、事、物相关,记录一段时间后,基本就能发现大致的分类和方向了。
高峰体验可否重复和加强,低点情绪如何调整。
b.对自我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和现在冷静下来后的情绪,有没有什么不同?
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
客观事实中的哪一个点触发了情绪?
我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对我来说,它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它对我来说很重要?
Interpretive 解释反思
思维层次不停留在事、物、人本身, 探索背后的根源——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信念产生的。
从底层逻辑下手,构建和迭代更高效的思维模型。
Decisional 决定行动。指导未来的方向和行动
眼光放在未来,不陷入对自我的批判,回看时自己觉得很傻,没有关系,能够一眼看出自己的傻,说明已经进步很多。
一切的记录和复盘都要能够给自己赋能,更好的指引未来。
总结
无论是冥想,情绪日记,觉察日记,晨间日记,或是ORID,复盘和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提升自我的认知,更好地走向未来。
归根结底,都是在做以下三件事:
提升觉察力
往高的逻辑层次去思考
构建、升级、迭代底层思维模型
一起加油吧!
微信公众号:小薇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