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将几个一直在关注的、自认为比较优秀的微信公众号“取消关注”了。
因为在刚发生的“孕妇跳楼”的事件上,我发现他们的文章几乎都以压倒式的观点在指责孕妇的家人。当然,我不站队,并不是支持家属,对此事件我没有任何发言权。关键是在事实真相还没有完全揭露时,这些公众号就已熬夜做足了大量的功课,将网上呈现出来的所谓的证据做出了福尔摩斯般的侦查,长篇大论地告诉你这家人就是在草菅人命,最后得出“在没生孩子之前,不知道自己嫁的是人还是狗”的结论,但是谁也没告诉我他们就是整个事件的知情者。接着就会又有一批未婚女青年庆幸自己没结婚,大量的未婚男青年和已婚男人默默躺枪,百口莫辩,甚至弄得我看我老公都不顺眼了,严重影响家庭和谐。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指出的这个时代的其中一种溺水者:
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的人。
你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如何迅速判断真假?是不是真哒应该接受这段话传递的信息?
“互联网发布信息的方式,就像从瓶子里倒番茄酱一样,开始太少了,现在又太多了”。
上述“孕妇跳楼”的事件中,真正有资格站出来指出事实真相的只有当事人或者亲眼目睹整个过程的旁观者,谁也没有底气理所当然地站队,更没有理由发表偏激的言论,媒体上显示的“证据”也只是时间的某方想让我们看到的。况且如果事情发生了转折不就等于打自己的脸吗。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包罗万象,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搜不到的。自媒体让很多人自愿担起了哲人王的角色,天将降大任于键盘上,必先死磕自己,从而拯救他人。于是,就有了“男人爱你的三种表现”“男人不爱你的三种表现”“什么样的女人最受男人欢迎”等感人肺腑、深得广大女性朋友亲徕的文章。
存在即合理,每个公众号的诞生必有其目标群体的认同,大多口碑较好的文章都能以理服人。然而,也不乏有很多拿自己根本没有经历过的故事来安慰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一味的灌输洗脑式的鸡汤,左右舆论的发展方向,且不评论这些文章到底有多少营养,作为受众的我们应该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事件本身,而不是只看我们愿意看到的。
我们需要培养过滤信息的能力,对看到的每篇文章进行深度思考。第一,文章对自己的作用有多大。平常人的生活充满了柴米油盐中的人间烟火,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你辗转反侧的不眠夜对着手机屏幕给自己打鸡血,利用精神胜利法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仿佛头脑一下就清醒了。但是想要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解锁一项技能那么简单,第二天日子该是怎样还是怎样,你眼中不可理喻的老公并没有因为你的豁然开朗而变得闪闪发光,早上仍然要挤进散发着各种口臭味的地铁中,面对嘴贱的同事忍不住还是要怼几句,心里想着让情商见鬼去吧。所有的事都无法变成整齐划一,参差不齐才是世间常态,我们坚守了几十年的人生观不可能一夜之间被几篇文章彻底击溃。
第二,文章对我们产生的是否是正面的作用。能点进去看这类文章的想必也不是大富大贵家产万贯之人,多是被平凡琐事缠身的凡人,她从某篇文章中得出“女人一定要为自己而活,不能用廉价的东西”的人生宝典,心里暗自下决心明天就去把商场那件标价1999元的裙子给拿下,幻想着在惊艳四座的场景,可第二天一早起来突然被告知某个亲人突然生病住院急需用钱,那她是拿钱去买裙子呢?还是用于急救?想要让生活过得更好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实现的途径是让自己有更强的赚钱能力,如果仅仅是因为几篇文章就让自己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由原来的勤俭持家、宽以待人变成了自私虚荣就不太好了。
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受众来说变得极其重要,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可能是思想上的支离破碎。自媒体的初衷是帮助粉丝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在艰难路途中的人变得更好,想要获得较好的发展确实是需要流量,但是这是以高质量的内容作为支撑的,如果能做到真诚地明辨是非就已经是最好的职业操守了,不极端,不泄愤,不哗众取宠,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