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上篇在微信圈以"简书"的形式刊发后,众多微友反响强烈,深以为然。我的老领导、老同事、老听众纷纷留言,十分感慨,远在外地的我的邯郸一中学长、退休前在人民解放军军阶正师级的嘉身兄,也通过微信发来一段热情洋溢的留言,他说:"看了《十年磨一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么高规格的奖励,足见你们的《清晨热线》节目办得确实好。你作为节目组的大哥,所起作用不言而喻,真是功不可沒。这是你们心系政府与听众,勇于担当,努力进取的结果。有此成果,足慰平生。
"借用古代诗人薛涛一句诗文"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而今,距《清晨热线》评上中国新闻名专栏已经十又五年,距《清晨热线》节目创办已经二十五年,别梦依稀,亭亭袅袅,岂能以今夕、往夕而述,也岂能以关塞而比?
然而,十年之路虽不漫长,却不平坦。笃信一句话一一有理想,有追求,才有美好。著名外籍心理学家麦基说过:"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化用麦基先生这段话,一个追求,只有透过层云看见五彩绚丽的彩虹,那才能走近这五彩绚丽的彩虹。这与其说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倒不如说是一种执着的圆梦追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之台,始于垒土。回首那十年之路,既平凡,又峥嵘。
前段时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电波与声音的跨越一一以<清晨热线>为例看邯郸广播的改革发展》,这个时长仅40分钟(创办初期曾为45分钟)的小栏目,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创办之初,时任台长柳惠兰先生为《清晨热线》栏目定下的宗旨是"为政府分忧,替百姓解难。"毋庸置疑,是有着远见卓识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党的事业和百姓生活休戚相关,二者不可偏废。正是为了这一宗旨,那十年间,从首任节目领办人张华,到第二任节目领办人孟婕、郭晓冬,再到黛梅与延宾,带领《清晨热线》历任记者、编辑、主持人夙兴夜寐,不辞辛劳,把每一位听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做到一丝不苟。至今仍记得,张华主任为了方便听众,记熟了百余个有关政府部门的联系电话,对听众反映的问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正是她带领的《清晨热线》团队,创立了基本的工作机制,为该节目趟出基本的工作路子。从那以后,典型与重要情况及时与市委、市政府沟通,取得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进而细致地与百姓沟通,上世纪90年代时任市委书记董强把它概括为"做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而广大听众也把《清晨热线》视作自己的知音,那时,邯郸百姓遇到工作、生活与学习上的难题,不约而同地流传着同一句话一一"有事找《清晨热线》!"
"迎着老百姓的需要走",是我在上报参评中国新闻名专栏的资料中"事迹简述"一栏里提炼的标题,这个标题短短9个字,却蕴涵了《清晨热线》人的10年辛勤。10年中,一档小栏目,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竟接待了数以10万计的来访听众,每天天不亮到夜幕四合,来访听众络绎不绝,来时满怀希望,走时,用一位门卫师傅的话说,是"带着笑容而归"。10年间,通过热线电话、来信、来访等方式,《清晨热线》工作人员统共接待30万之众的老百姓,《清晨热线》答复率100%,问题解决率93%左右,我所保存的那10年的"答复本",就说明了一切。仅就30万这个数字而言,它占到当时全市19个县(市)、区总人口800万的1/26还多。10年间,《清晨热线》工作人员多则6人少则仅仅为3人,这里的辛劳与汗水,岂是几组数字所能说明!
"位卑未敢忘忧国"。正如麦基先生所说"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一任一任《清晨热线》人,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相信有付出才有回报,他们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在胸,跋山涉水,几乎走遍邯郸的山乡平原、城市街巷;他们在洪水到来时,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他们不顾黑恶势力的威胁,为百姓申张正义;他们为了百姓,流汗乃至流血……
《清晨热线》创办10年时,《中华新闻报》记者张晓家先生来邯采访时沉思着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新闻栏目,除了央视的《新闻联播》和央广的《全国新闻联播》,很少有能够坚持10年的,你们已坚持了10年,而且常办常新,仍受百姓欢迎。"


2008年,我应邀为《新华文摘》与《人民日报》合编的《创新与发展》文集撰写了一篇文章《把党的阳光播洒给普通百姓》,是纪念《清晨热线》创办15周年而写,"把党的阳光播洒给普通百姓",才是十年磨一剑,办好广播节目的初衷。
事实也表明,"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看得见阳光,眼里有人民,才能成为党和人民信念的实践者。
也只有笃信党的阳光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实践者,才能成为党和人民之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