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当尼采哭泣》来谈谈精神巨人的世俗

从《当尼采哭泣》来谈谈精神巨人的世俗

作者: 叶荺丰章海燕 | 来源:发表于2019-04-16 18:12 被阅读0次

         近期,在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带领下,阅读了《当尼采哭泣》这本书,感触特别多,但是此文不谈心理学、不谈哲学、不谈治疗,不谈尼采思想的深邃和性格上的孤僻……那都不是我的专长,只想谈一点点这个精神贵族、思想巨人的世俗

        从尼采身上,深刻体会到——生而为【人】,都有对【生存】和【关系】的需求,对【死亡】的恐惧,对【痛苦】的本能的逃离,即便是像尼采这样的精神贵族、思想巨人,都是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常会和一些身边的朋友聊到退休的话题,聊到财务规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老了花不了什么钱”;“人啊要降低欲望,知足常乐”;“当下都顾不好,哪顾不了那么多”;“计划赶不上变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有这些观点,荺丰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认同,那是站在某一立场和维度的认同。

       只是很多时候,立场单一了,就很难做出正确决策,或者说很难做出更利于长期甚至终身的决策。

       我们不妨尝试从两个不同的立场做一个比较后,再来选择,再来决策,对于退休这件事的态度,对于养老金准备的态度。

        试想,如果在七八十岁的时候,我们发现社保养老金不如预期——事实上政府公布的很多数据已经在不止一次地告知我们,到2035年,社保养老金将耗尽结余,到2050年中国将面临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的局面,也就是说2035年后社保养老金不如预期的情况是大概率,甚至已经不是概率性时间,而是确定的事,而自备养老金在即便是节衣缩食的情况下也还是会越用越少,唯一选择大概只有~~进一步地节衣缩食,省着点花了,关键是——省,总有一个极限吧?!会不会省到无处可省?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缺钱的人呢?因为很多支出是刚性的,挡都挡不住!

         但是,如果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提前预见到这种可能,这个时候我们的选择相对会更多:

选择【一】:降低欲望,知足常乐,就是我们常说的节流。

        同样是降低欲望,少花钱,是从年轻时形成习惯的低欲望、知足常乐好呢?还是年轻时极尽奢华,活在当下,老来开始节俭的由奢入俭好呢?曾经有朋友说“你看身边的老年人,以他们的生活方式能花得了多少钱啊?”没错,我们看见的老人生活都很节制,可是我们却忘了一件事——

        现在的老人,都是年轻时节俭过来的;而未来的老人,则是现在的年轻人小资、奢华、享受过来的。

选择【二】多赚多存些,即开源。

       同样是多赚多存些,关键是选择在年轻时辛苦些,辛苦一阵子,并且做好财务规划,老来享受一辈子好呢?还是老来发现自己钱不够花了,逼着自己再辛苦去赚好?!曾有朋友开玩笑地说“吹完80岁生日蛋糕的蜡烛,发现养老金不够用了,明天再去找工作”,当下听来是笑话,未来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试问,还笑得出来吗?

选择【三】延退,再多干几年。

       随着未来医疗科技越发发达,寿命延长是大概率事件,正如吴晓波说,我们可能会成为第一批活过120岁的人。多干几年也未尝不是好事,关键是看为什么干?为钱、为生存继续干?还是为兴趣爱好、为自我价值的实现继续干?靠时间、精力、体力、劳力或脑力继续创收?还是靠努力呼吸,生命的存在就可以持续创收?同样是寿命延长,你希望延长的是只会消费、活着只是一种支出的寿命?还是可以持续创收、带来被动收入的生命?

选择【四】:向子女伸手。

        荺丰曾经和很多人探讨过向子女伸手这件事,大部分的父母是不好意思的,这种不好意思除了自身的尊严外,更多的是不希望给子女增添负担,毕竟更多的子女过得并不容易,哪怕子女有意愿每月给5000元,但是最后到手能给500元,已是很不错了,而作为父母,拿这500元,其实拿得并不心安。倒是有听过一个朋友说到她身边有个老人,子女每个月给50000元,花得心安理得,但有几个子女有这样的能力呢?

        除了上述选择,如果你未满40岁或刚满40岁,作为福利,再给你一个选择,用300万堵一个【终身有钱花】【够花一辈子】的品质生活,活到老,花到老,60岁开始每年24万,每月2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享受老来的尊严,最最关键的是——确定,并且和生命等长,你想不想要?

        荺丰想说的是——有些选择只在某些年龄段才有资格。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可是实际上时间比金钱重要得多得多得多,通过时间可以累积金钱,而金钱却未必可以买回时间。

        年轻真的好,但不要浪费了大好年华和年轻时的资格!


喜欢就点赞,也可以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无需嘉赏,关注已是跪舔!

作者荺丰/本名章海燕,从地产操盘手到财富规划师、幸福使者,立志做一名思想有深度,表达有厚度的传播者分享者,不管是一对一的分享,或是一对多的演讲,还是一次对多次的写作,都是一种传播方式。

相关文章

  • 从《当尼采哭泣》来谈谈精神巨人的世俗

    近期,在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带领下,阅读了《当尼采哭泣》这本书,感触特别多,但是此文不谈心理学、不谈哲学、不谈...

  • 当尼采哭泣

  • 《当尼采哭泣》

    接受路.莎乐美拜托的布雷尔医生,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在前期的治疗中,布雷尔试图设下一个个陷阱,...

  • 当尼采哭泣

    《当尼采哭泣》是存在主义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著作。书中假借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两位人物,尼采和布雷尔,对彼此的的治愈过...

  • 当尼采哭泣

    这本书读得我很吃力,花了十多天时间,断断续续才读完。 书中语言太深奥,很多都需看几遍才能理解,有些看几遍都理解不了...

  • @当尼采哭泣

    每个你采取的行动 你永远采取它 那么所有未曾经历的生命 将永远在你的内心 未曾经历 直到永远 所以你鼓起涅槃的勇气...

  • 当尼采哭泣

    尼采哭着说,“我痛恨某些人夺去了我的独处,却不曾提供我陪伴。” 对,就是那个尼采,那个哲学家,诗人,那个在《查拉图...

  • 当尼采哭泣

    这部心理小说是在去年六月读完的。与寻常小说不同的是,作者用真实存在的人物虚构了一段故事,演说了心理治疗的诞生,并呈...

  • 《当尼采哭泣》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

  • 《当尼采 哭泣》

    “成为你的存在” “实现你的生命” “死得其所” “有勇气去改变你的信念!”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当尼采哭泣》来谈谈精神巨人的世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ci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