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921929/0f421d371e747560.png)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对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思想的诠释。本书是以一位烦恼不已的青年与一位哲人五个夜晚的对话形式展开,青年一开始就哲人的这个主张提出了质疑,两人围绕“人无法改变”还是“人可以改变”展开了辩论:
哲人:“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1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叫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哲学思想,其实总结起来,就几句话就是:成长不能逃避,不要以让别人为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去责怪他人。同时,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当你成年以后,你自己可以选择,并且达到自我改变。
阿德勒在这本书里面,他创造了一种认知给你:当我们意识到或者说感觉到这些问题、这些真理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唯独做出一个改变,然后去行为才是一个最好的方式。所以说他说,改变自己是需要勇气的。
阿德勒心理学体现了强者和精英的文化属性。所谓的精英和强者就是所有的一切都自我负责,我可以自由选择我想要的。这是相对于弱势文化属性而言的。在弱势文化里,人们总是把自己定义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上,更多地去期待、抱怨和指责他人,而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 几个冲击性观点
首先是,心理创伤是并不存在的,是人们有意无意地选择了将自己定义在受害者。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第二个是,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因为我们的愤怒,实际上我们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收可放的一种“手段”而已。
他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一个妈妈在指责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老师打电话过来,妈妈就马上把愤怒全部收起来,甚至笑脸跟老师去对话。但是放下电话的那一刻,又非常愤怒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第三个是目的论,即认为“弗洛伊德是错的”、“人是可以改变的”,人并不为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选择了一些“症状”为当下的“目的”服务。这在根本上区别于弗洛伊德的“决定论”或者“原因论”。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3 让对话启发思考
在哲人和青年对话的第一夜,青年受到哲人陈述的阿德勒颠覆性观点的冲击,哲人以苏格拉底作比,认为阿德勒也是善于用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启发人思考,那么接下去哲人与青年的对话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21929/8dcac2eed63249aa.png)
4 活在当下,自由选择
归因过去、对立的人际关系、对未来的期待是对自我的几大束缚,阿德勒的哲学提出了打破这几方面束缚的主张:
首先是强调当下的意义,主张将人生责任和选择权利拿回自己的手中;
第二是通过自我接纳和他者贡献认同自我价值,不怕被讨厌,从而建立生活的勇气。
总之,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关于自我解放的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加入了东方文化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