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教过很多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例外,他们都曾经是书籍世界的“闯入者”。
在还没有找到特定学术方向的时候,他们总是抓到什么就读什么,不管它是经典著作还是通俗读物。有兴趣了就读下去,乏味了就丢下来。
更有趣的是,每一本书总是会通向很多别的书。它们既是目的,也是道路,既是道路,也是路标。
这就像偶然看见一道门,走进去是一个大房间。这个房间里又有很多门,你完全凭着感觉随意推开其中一扇,又走进下一个有很多门的房间。境境相通,永无尽头,“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我(罗振宇)的阅读经验,也可以印证这个过程。
初中二年级,我找语文老师推荐一本书,好在暑假里看。他随手在书架上抽了一本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塞给我。这是一本专业的文学理论书,其深度完全超出了我当时的接受能力。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这本书里引用了大量我闻所未闻的小说里的内容,还让我看到了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段落。很多世界文学名著,像《复活》《红与黑》《浮士德》,原来只是书架上吓人的大部头,现在袒胸露腹,为我亮出了大量的细节。
作者像大型收割机一样,按照逻辑理路向前推进。而一个初二学生,不关心那些道理,只是兴致勃勃地跟在后面“拾麦穗”,一样也是满载而归。
通过《性格组合论》,我知道了《七侠五义》,一路追过去,看了大量公案小说。
通过《性格组合论》,我知道了金圣叹,从《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金圣叹选批杜诗》,然后还顺便一转弯,读了《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通过《性格组合论》,我还知道了《野叟曝言》。
更为畸形化本质化的是《野叟曝言》。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文素臣,正是封建时代“高大完美”的典范。关于文素臣,聂绀弩先生把他描述得极为清楚,他说:
“旧礼教那东西,要建筑在像文素臣那样的英雄的铁腕上。既有豪杰肝胆,又有圣贤心肠,有伊吕之志,孔孟之学,孙吴之略,武穆文山之至忠至正,而又才高子建,勇迈孟贲,貌胜潘安,功压韩信,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连生殖器也与众不同,只有嫪毐薛敖曹之流可比。这真把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冶炼于一炉,也造不出这样一个大英雄。”
这种极端的英雄化导致作品的荒唐化,正是中国传奇小说写作的教训。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
在《性格组合论》中,《野叟曝言》被说成了一本典型的烂书,但是看了上面那个皮肤,你不觉得兴趣陡增吗?多年后,我在一个旧书摊上偶然买到了一套《野叟曝言》,喜滋滋地捧回去,一口气读完。
在学术世界,《性格组合论》是一套理论,而在我的世界,它只是一张书单。在作者的世界,它早竞全功,而在我的世界,它只不过是打响了起跑的发力抢。后来的整个中学时代,我的课余阅读就是踩着这块板,在文学世界里撒欢冲浪。
上大学后,我终于有了可用的大图书馆。
我从图书馆借出来的第一本书叫《明史海瑞传校注》。这不是因为我对明史感兴趣,而是因为这本书太奇怪了。《明史·海瑞传》全文也就短短3000字,什么人那么大本事,给3000字作注解,居然写出了近20万字的一本书?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把书借出来一看,哈哈,原来是作者偷懒,懒得自己搭结构。借一个现成的结构,然后通过写注解,把自己对海瑞的研究穿插进去,居然非常好看。
为什么能写那么多字呢?举个例子《明史·海瑞传》第一句:“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仅仅这八个字能做多少文章?“海”这个姓是怎么来的?海瑞祖上是怎么到海南琼山县的?琼山县的风物水土如何?等等。
这本书现在在市场上已经找不着了,我也不认为它是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它给我开了一个脑洞。
原来,知识世界不是一座由低到高的山峰,也不存在什么登山的唯一道路。就像我在前言提到的,知识世界是一张网。从一个节点可以随时跳到另一个节点,每一本书都和无数的书相关联。在此地碰上的,在别处仍可重逢;在此时错过的,在彼时仍可偶遇。
关于书籍的未来,传统观点认为书仍将会是孤立存在的物品。每本之间相互独立,就像它们摆在公共图书馆书架上的样子一样。在这种情形下,每本书都不会意识到相邻的那本。一旦作者完成一部作品,这本书就是一成不变,已经完成的了。只有读者拾起这本书,用ta的想象力把它变得生动起来时,这本书才会变得动态起来。在这种传统的观点里,未来的数字化图书馆,其主要优势是具有移动性——将一本书的全部文本转义成为比特,从而使人们可以通过屏幕在任何地方进行阅读。
但这种观点忽视了由扫描书籍催生出来的重大变革——在万能的图书馆里,任何一本书都不会成为一座孤岛,他们全部都是相互关联的。密布在书籍里的超链接会把所有书籍变成一个网络化的事件。
——<美>凯文·凯利:《必然》
很多人都想在此生读一遍《史记》,如果你按部就班地翻开,从《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开始,逐字逐句往下读,过不了三天,你应该就会兴致全无,掩卷长叹。
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读法,从最热闹的鸿门宴进入。
进而,你可能会对《项羽本纪》全篇产生兴趣,从这里,还可以通往刘邦的《高祖本纪》、张良的《留侯世家》和樊哙的《樊郦滕灌列传》。《史记》本身就是一个超链接结构,你可以在里面蹿蹦跳跃,随着自己的兴趣指向和问题意识的生长自由行走。
读书这件事,关键在入门。入门以后,还有门,穿堂过院,任何一扇门都可以通向人类文明的所有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