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的失败,这锅杨镐背,我不反对。
当时努尔哈赤全部家当也就6万战斗力。直到入关的时候,也勉勉强强不到10万军队。
再看孙承宗、袁崇焕接管辽东,他们都本着一个策略--防守。
因为野战打不过,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杜松、刘铤撑不下来,萨尔浒的失败在于轻敌,严重的轻敌。
后来孙承宗接管辽东,正面战争几乎没怎么打过,十几万人搁哪里修工事,修防线,这时候天启是支持的。
按孙的想法,大概就是一路建高墙、大炮修过去就完事了,很蠢、很花钱、但稳当。后来孙下课了。
非要把孙下课怪到魏忠贤头上是勉强的,穷山恶水的,没点作风问题是管理不了的,按言官的尿性,弹劾孙的折子应该很多,但直到四年后才倒,为什么?因为没钱了。
至于为什么没钱,赶上小冰河时期了,勒紧裤带,不修了,随后高第去了辽东,尽撤物资于关内。我有理由相信这是上层的决策:放弃辽东,高第背锅。当然有个例外没走,还守住了宁远,这个人就是袁崇焕,一个有想法、却不怎么服从管束的人,很快,被找个由头下课了。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走的话,明朝应该还能挺挺。
很遗憾,崇祯出场了,因为他觉得他比他哥强,他想抢救一把辽东,袁嘟嘟告诉他,我可以。
后来嘟嘟死了,至于嘟嘟到底该不该杀,这个话题争了很多年,我认为该杀,一个理由--误国。
再之后,孙承宗又去了辽东,送了一波大凌河,下课回家了。洪承畴去了辽东,送了辽东,没下课,他投降了。
最后,李自成来到了北京城下... 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
嗟呼大明,国祚276年,气数?人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