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必知道我是谁,我的作品就是我。
2我终生的追求,是智慧。但,如何检验自己掌握的就是智慧,而不是谬误呢?
答案是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3如果能正确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结果,你可能掌握的是智慧,否则不是。
4
智慧,就是预测。
如何预测?我的方法是,跨学科阅读大量不同领域的书籍。包括:数据科学,生物学,心理学,脑科学,行为学,历史,科技史,人物传记,政治经济学,哲学,通过跨学科学习,建立高维度的思考模型。
人的大脑,是台处理器,而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输入。我们通过,观察,总结,归纳,去掌握知识。通过语言,学习,记忆,去传递知识。
5所以一个人整天在家里坐着是没有创造力和灵感的,只有不断改变环境,不断和自然接触,从生活环境得到灵感,才能产生智力和创新。
6智慧决定了人的上限,意志决定了人的下限。
7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自出版以来,凭借其见微知著的大历史观,广受赞誉。我前阵子重看这部著作,想到的却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要对历史人物抱有“同情之理解”。
在我看来,这种理解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人性的理解。据说人性是永恒的。虽然人与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基本的人性肌理是相同的。就像花朵有无数的模样,但花这一种类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把历史人物当成和我们一样拥有基本人性特征的人,才能理解他们在历史困局中的基本心态,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才能理解他们做出的不同选择。
二是对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的理解。人是活在社会中的,一个社会的文化、制度甚至惯性习俗,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也对人产生限制。我们不能脱离一个人所处的历史境遇,一味以当代视角去审视古人。
8个性本身并无好坏,每一种性格都是长处,也都是局限,温柔敦厚可能失之优柔寡断,行事果决可能失之鲁莽,原则性强容易导致偏执,而灵动活泼也容易浮华浅薄。
9“每颗行星有自己的轨道,把亲近你的人想成行星,有时只是望着他们转动发光便很美好。” by 小野洋子
10关于政治、上帝和爱,人们都讲些无聊的谎话。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加布瑞埃拉·泽文 《岛上书店》
11最早的甲骨文的“易”字,字形和本义都是把满杯中的水倒入另一相对不满的杯中。
先民们对“易”字的理解,已经不是简单的“满水的壶倒水给不满的壶”,而是升华成太阳落山,夜晚将到的那种状态描写。
一个“易”字,见证了华夏先民们古朴阴阳思想的发轫。
12毛主席曾经评价道德经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毛主席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古代就有道生兵的说法。早在《隋书•经籍志》兵家类著录中,就有“《老子兵书》一卷”。北宋著名学者苏辙在其《老子解》卷二中,就指出:“……此几于用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也是把《老子》一书视作与管仲,孙武无异的兵书。清代魏源更把《老子》视为“兵家之言”,“言兵者之祖”。
13因为古代宗教文明,都有一个祭祀集团。他们掌握了解读神谕的权力和传教的权力,维持着知识垄断,有自己的寺庙地盘,有信徒们供奉的经济收入,古代的国王代表君权,也无法直接摧毁取代这集团,古代的君王要维系统治必须依靠祭祀集团的配合。两者是合作与竞争的并存关系。
14祭祀集团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文字。
15古埃及文明的文字是祭祀发明的,古华夏文明的文字也是祭祀发明的,为什么是祭祀发明文字?
文字最早的运用,不是为了统计生产进行社会组织,而是祭祀集团为了沟通神灵而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