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作者: 朱玉岩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10:37 被阅读0次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提到《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几乎是家喻户晓,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即使你没有读过这本书,也看过这部电影。这本书现在也出现了二年级的教材中,作为孩子们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第一本,这本书再一次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那如何从儿童的认知出发,让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教育的价值在孩子们的身上绽放,就成了我们本次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作者生命的投射。文本的价值是文本、作者、读者共同创造的。所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也要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角度出发,形成一种积极对话的场域,让文本能够产生最大的价值。

          一、与作者任溶溶的对话

        ( 一)任溶溶这个名字

          就《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而言,我想先走进任溶溶才是了解这本书的第一步,我们不能只看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而要再向前走一步,为什么是他?只有再走一步,从多方面了解作家,超越时空的界限,与作家对话,我们才能够将作者的意义在文本解读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所以,整本书阅读,作家是我们必经的第一步,也是不开绕开的第一步。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韦苇这样说:“我们可以不知道电灯、电话、火车、飞机从西洋引入者的名字,我们却不可以不知道任溶溶。”

          任溶溶自己也说:“我的一生就是一个童话。”任溶溶爷爷最开始的时候是个翻译家,翻译了很多非常出名的外国童话,正是这一部部的童话,让任溶溶爷爷沉浸在美好之中,他乐观、豁达。他说:“翻译了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不知不觉被童化了。”任溶溶的这种童心,还体现在他的名字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介绍了任溶溶的名字,却不知这也是他的一个小秘密,也是孩子们走近他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任溶溶的散文集《浮生五记》中,他写了一篇文章,开头就说:“我叫任溶溶,其实我不叫任溶溶。我家到真是有个任溶溶,那是我女儿。不用说,先得有我女儿,才能有我女儿的名字;现有我女儿的名字,才能有我用她的名字。”原来,这个名字是他跟女儿借来的,这不正是他童心未泯的一种表现吗?

    (二)不是第一次的见面

          了解任溶溶爷爷的名字,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这只是第一步的开始。让孩子们如何更好与作者产生链接呢?出示任溶溶爷爷的小诗《没有不好玩的时候》:     

    一个人玩,很好!

    独自一个,静悄悄的,

    正好用纸折船,折马……

    踢毽子,跳绳,搭积木,

    当然还有看书,画画……

    两个人玩,很好!

    讲故事得有人听才行。

    你讲我听,我讲你听。

    还有下棋,打乒乓,

    坐跷跷板,

    一个人也不能拗手劲。

    三个人玩,很好!

    讲故事多个人听更有劲,

    你讲我们听,我讲你们听。

    轮流着两个人甩绳子,

    一个人一起一落地跳绳。

    四个人玩,很好!

    五个人玩,很好!

    许多人玩,很好!

    人多,什么游戏都能玩,

    拔河,老鹰捉小鸡,

    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

    连开运动会也可以。

        读诗的时候,孩子们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好想在哪见过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一年级时候学过的一首小诗《怎么都快乐》,这就是根据任溶溶爷爷的诗歌改编的。这首诗写出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心理特点,大家原来都以为是同龄人写的,可没想到竟是90岁的老爷爷。孩子们的心一下子就和90岁的爷爷拉近了。

    (三)与“他”照镜子

        任溶溶在《我的儿童文学之路》中说过“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的创作缘起。“我当时常到孩子们的集会上去讲故事,讲外国故事讲腻了,很想针对孩子们的情况讲点别的什么,两个童话就是这样产生的。角色都是从生活中来,我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则是好些孩子的口头禅。遇到这种孩子,批评他们吧,他们总是不服气,认为这是小事,跟大起来做大事没关系。我就想,干脆让他们带着他们的缺点就变成大人去做大事,出点大洋相,这就是《没头脑和不高兴》。”所以,当我们再去读这篇童话的时候,似曾相识,有点小脸红,有些同学甚至会在心里暗暗说到:这不就是说的我吗?每个孩子通过读这样的故事,将自己代入到情节中,代入到人物中,如同在照一面镜子。

    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任溶溶童话的代表作,整部作品轻松、语言通俗易懂,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喜剧的张力。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先从整本书的语言上来说,读这本书好像在听一个故事。整个语言轻松有趣,非常幽默。比如“没头脑”的名字,“他名字叫没头脑,人可有头有脑。头还挺大,眼耳鼻舌,哪样都不少。他读书也聪明,绝不可能没脑子。大家叫他没头脑,因为他记什么都打折扣,缺点零头。”寥寥几笔,就把没头脑的样子展现在我们眼前,没有把弄语言,而是贴近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并且这样的简单平易中充满了智慧。

          夸张在这本书中的使用是恰到好处的。使用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聚焦和放大,在让我们瞠目结舌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在在这本书中,通过夸张的频繁使用,让孩子们在文本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在生活中忘带东西的同学比比皆是,但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持续忘东西的可能不多;生活中长途徒步的事情有,但是带着大包小包,锅碗瓢盆浩浩荡荡去少年宫看戏的那在生活中就是天方夜谭,更别谈看个戏要一个月,爬255层楼梯,这就是夸张;泰焦傲短短的时间内吃成大胖子的事情是夸张,在钢丝上滚是夸张,甄用功一只手指顶着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那更是夸张……这样夸张的描写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但正是这种漫画式的夸张描写,频繁的意外发生,童话中的人物也在不断成长,孩子们的认知不断被打破,建构,形成对自我认识的重新定义。

          在这本书中起名字中也藏着大学问,每一个名字都是孩子们现实生活的显性化表现。这本书中每个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每个故事中都有自己的主人公,这些主人公的名字也蕴藏着学问。“没头脑”、“不高兴”、“泰焦傲”、“甄用功”……这一个个的名字读起来那么熟悉,不就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吗?“没头脑”的丢三落四和“不高兴”的自我为中心,任性,仿佛就是孩子们心中暗藏的哪一个我一样,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过“丢三落四”的经历,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又大多是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总是先想到自己,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总会不开心,不高兴。实际上面对这样的问题,大部分的孩子又都觉得这没关系,不碍事,影响不了大局。所以,在阅读中,我们要结合着没头脑的改变,结合着泰焦傲和甄用功的不同结局,激发起孩子们的心理认同,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向着好的方面去改变。

    三、学生的角度——成长

        这本书的读者就是二年级的孩子,这些人物就是一个个的“镜像人物”触动着孩子们的内心。孩子们从这一个个的人物身上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一同成长,他们仿佛是在读自己的故事。在随着故事穿越中,他们的认知模式也在不断地建构,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改进的方向,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成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出发点,将文本的文学价值与教育价值紧密结合,正如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任溶溶爷爷写的故事不仅仅只是好笑,故事里面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

        整本书阅读,更像是一个穿越的旅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读出故事的精彩,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生命状态与文本的精神价值在读中、感悟中达成默契,产生共鸣,获得自我的生命成长。这样一本本读下去,总有一天,会和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pa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