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装有一部“心理词典”和一套“心理语法”,语言就是用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语句。
若想领悟乔姆斯基的语言机制理论,我们首先要弄清这个理论是为解决什么问题的生成的。
有些语法规则在婴儿诞生之初就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中,他们是天生的“语法专家”。
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这其实反应了语言本能的真谛:
语言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
这一串串叫作“句子”的东西不仅仅是触发记忆的工具,让你想起张三、李四或者他们的朋友,然后由你自己填补剩下的内容。
这些句子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我们可以从精心构撰的语言文字中获得丰富的信息。
比如有人参加了速读班之后,两小时内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然后总结说:“它讲的是一些俄罗斯人的故事。”
语言——“信息的载体”——让我们知道章鱼如何交配、台布上的樱桃汁该如何去除、塔德为什么伤心、红袜队是否能在缺少优秀替补投手的情况下赢得职业棒球大赛、如何在地下室里造出原子弹、凯瑟琳大帝是怎么驾崩的等各类事情。
当科学家看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妙景观,例如蝙蝠在漆黑的夜里捕捉昆虫,鲑鱼游回出生的河流繁殖后代等,他们会试图探寻其背后的工程原理。
蝙蝠的法宝是声呐,鲑鱼则是依循微弱的气味。那么对人类而言,是什么样的奥秘使人具备传递消息的能力呢?
实际上,语言的奥秘并非一个,而是两个,它们与19 世纪的两位欧洲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 索绪尔(de Saussure )提出的“符号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 of the sign )原理,即声音与意义的匹配完全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dog”这个词看起来并不像狗,也不会像狗一样地走路、吠叫,但它完全可以表示“狗”的意思。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一个说英语的人从小就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将“dog”的发音和它所表示的意义紧紧连在了一起。
这一标准化的记忆过程给同一语言区域的成员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使得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传递概念、表达思想,而且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而有时,声音和意义之间的搭配甚至会显得十分可笑。
不妨设想一下,或许我们可以选择更为“理智”的方式来表示概念,使听者可以透过字词的外形领悟其背后的含义。
但是,要创造出这样一套符号系统恐怕并非易事,而且也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它必然会使人们的语言交流变成“看图说词”或者“你演我猜”的字谜游戏。
语言本能的第二个奥秘是威廉· 洪堡特(Von Humboldt )所说的“有限域的无限应用”(infinite use of finite media ),这也正是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先导。
我们之所以能够区分平淡无奇的“狗咬人”和堪称新闻的“人咬狗”,是因为在这两句话中,“狗”“人”和“咬”三个字有着不同的排列顺序。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辩证唯物主义”创造者——马克思前辈。因为他的哲学理论中,曾经明确地写到:事物内部要素排列顺序的变化可以引起事物本身质的变化。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就语言内部词语,更细致而言,英语内部,词语中的字母顺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词语意义巨大的改,自然引起句子意义完全的改变。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使用一种代码在字序和思想之间进行转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