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月亮与六便士》中“我”一直对男主人公说的话。外国小说中的人名总是太长,很难让人记住。
看完这本300多页的书,除了感觉有点儿忧伤之外,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就像这两天的“保姆纵火案”一样,一位母亲和三个孩子在大火中丧生,他们在努力地生活着,而却被别人夺走性命。法律会严惩那位蛇血心肠的保姆,可是即使把她碎尸万段,母子四人也再无法生还。
想到此,我感觉特别无助。没有复杂的案情,凶手马上被擒,我们都知道他们是被保姆故意害死的,可是悲哀地是我们再怎么做也挽回不了他们的生命。
作为与他们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我都感觉到悲伤,那位父亲呢?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被别人害死,结果是他除了感慨老天不公之外,还能干什么呢?
他什么都做不了。不能当面把保姆暴打一顿,更不能选择报复。我可以想象得到,他一个人站在被大火肆虐过的家,想要哭泣,可是谁又能看见呢?一日不见,世间已再无可留恋。
2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也是如此。
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需要被动接受,一个是自己选择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为什么要一直说“你一点儿人情世故都不懂?”男主人公做了什么事让“我”一直这样说?
当然,他在40岁的年纪抛家弃子并毫无留恋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给妻子和儿子留一分钱,舍弃自己的事业,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衣衫褴褛地以对人世间一切俗事都不关心的态度开始新的生活。这是一种不懂人情世故。
住在巴黎,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四处借钱,食不果腹,但是也从不还钱,并对那些对他施以帮助的人进行嘲讽和伤害。这也是一种不懂人情世故。
自己疾病缠身,一位爱慕其才华的人顶着与妻子闹掰的压力把他接到自己家照顾,妻子对这个外来人无微不至,喂他吃饭,为他擦洗身子,最后他却与其恩人的妻子走到一起。
而他对此事却毫无悔意,也不觉得是自己的错。其恩人离开自己温暖的家,离开自己的画室,把一切都让给了这个忘恩负义的人。结果他的妻子喝药自尽。这更是一种不懂人情世故。
到达一个小岛上,每份工作都坚持不了两个月,虽然自己经常连正常吃饭都保证不了,可他还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生活在一个丛林中。没有经济支撑生活,还是任性自私,不时地向别人借钱。这也是不懂人情世故。
终于遇到一个女子,与她定居在她的与世隔绝的小房子里,但是不与当地人交往,女子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一心作画。女子全心全意地爱他,而他只是想找一个不会打扰自己创作的人。对他来说,谁都一样。也许他的要求只有一点儿,给他做饭,给他洗衣,给他挣钱养家,然后安静地待在一边,让他可以安心地画画。这是一种对别人过于残忍的不懂人情世故。
3
作者毛姆变着花样地把男主人公的一生叙述完了,自己与主人公的亲身经历,从他人口中得知的有关他的事情。我也认真的读完了,我仔细地想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公的故事是不可思议的,我是没有遇到过,可是我却坚信它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的。
我不喜欢主人公选择的这种度过一生的方式,可是我又不得不承认凡是从事与艺术创作相关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他身上展示出来的特点。
这是最让人痛苦的地方。你讨厌那种生活方式,可是你却不得不接受它存在在自己身上的事实。
前四十年,他过着如你我一样的生活,投身股票,努力挣钱,娶妻生子,照顾家人,与人应酬。可是40岁之后,他开始按照自己喜欢(或者说不得不选择的)一种方式度过一生。
除了画画,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激情。身处闹市,他却比谁都孤独。再热闹的环境,他也可以让自己的灵魂脱离其中。他具有一种无论周围环境如何,他都可以全然不顾的能力。
忍饥挨饿,他不在乎;居无定所,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他不在乎……他生活在人群之中,灵魂却独立于人群之外。如果不是因为人要吃饭,他可能会一辈子躲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与人类接触。
4
想起来写作的事情,有很多人在闲暇时间写作,但是我坚信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是为写作而生的,如果不让他们写作,那还不如去死。
他们如主人公一样,迫于生计不得不做一些与写作无关的事情,但是一旦他们能够有饭吃,他们马上会离开迫不得已从事的工作,变成一个离群索居、只为写作而活的神经病。
一生当中,他们会数次迫于无奈走进人群,但是也从不让自己的灵魂靠近人群。他们就这样矛盾地生活着。
这样的人是写作的天才,可是是生活的奴才。除了写作,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不懂一点儿人情世故,任由自己穿梭在人群与独居之间,如果有谁不幸成为他的伴侣,那只有被遗弃的命运。
对于男主人公选择的追求梦想的方式,我一点儿都不提倡,甚至对他的不懂人情世故有点儿怨言,可是我竟然有点儿羡慕他。这可能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的原因。
他的一生为画画燃烧尽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一种绚烂的人生。这是我多么不愿意承认的我内心的真实想法。
而对现如今那些如我一样为生活苟且活着,而又热爱写作的人来说,我们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