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道人修道真言。“一点感悟,与同道交流:学道的最高境界是融化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绽放在生命里。道是悟出来的,行出来的,修出来的,活出来的。”——在下认为,延熹道人的修道真言(可概括为“三里四出来”),恰恰揭示了,《老子》对于每个人,作为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悟道、修道、用道、行道的提醒与学习悟用行《老子*得道经》的入手之法:切身体证,研修实践。
47171013(二)0:56~
熊 第49章用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踵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五稿陈琦南【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河 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王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01
一尘(感悟):天地没有偏私,对万物都一样对待(“像人扎制刍狗,做法都一样”)——“平等”对待。圣人(效法天地)没有偏私,对百姓都一个样子——人格平等与人人平等。这是中华文化中没有被挖掘和引起重视的观念。即万物平等;人人平等。
(处在)天地之间(的人),不正像(或言:可以学学)一个风箱吗?貌似空虚, 不停的推动(呼吸)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风”(能量),因此而产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是老子借风箱以言道,即象喻,亦即在下所言:真人垂象,以示圣人。)
多闻(言)数(shu)穷,不若守于中。(你的)见识、建树纵使多到了“数都用尽了”的程度(极尽夸张!仅仅自然数就有无穷多个。),(也)赶不上(将你的意念、心思用于)守在中(部)。(话外音:修身,意守丹田,达至坐忘*忘我的程度。)7:00~8:00
释:1.仁:发于心。道者认为,“心”不动则“真”(真即道),动即偏离“真”(真含“公”),偏离真与公,必然偏倾于“私”——“偏倾”即是“私”。儒者将“仁”作为一个至高的理念去信奉,后面再点缀上一个十分好听的字眼儿“爱”,美其名曰“仁爱”。但是由于儒者讲尊卑,即等级制。自然没有公平、平等可言。人类初期或历朝历代的开国者,开国初期,因为创业之不易,或许会有“真心”的仁爱,不久或者官二代三代就会形成利益集团,极端者如李自成团队。所以从人类长久发展的角度来说,仁是靠不住的。中华祖先居道者众,造字组词居道而为:天(才)真;人+为=伪。~8:48
2.刍狗:人用秸秆、彩纸扎制的祭祀用的狗(承载某种寄托)。在下感悟,此处,只有借用刍狗的样子相同,扎制时,都是“一样对待的(无需特别用心)”,才能引申出天地的无私、平等对待万物的道性。
探究:1.老子在本章恰恰是揭示天地无私,公平、平等对待万物。古代的圣人(治国者),效法天地,平等对待老百姓。这才是老子文化(即道文化)的巨大价值之一。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且万物都是平等的。所以要互相尊重,有敬畏意识。
2.治国与修身两不误。今人读《老子》,当以结合自身使用为前提(学以致用)。先挖掘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如何使用的方法,时时使用,时时揣摩,使学习者,人人都能感受到《老子》这部宝典的广泛实用性、与道同在性。~23: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