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临猗双塔 之遐思

临猗双塔 之遐思

作者: 冷若冰雪_cebc | 来源:发表于2020-07-14 16:43 被阅读0次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台词与对白。浮屠是什么,其实我一点也不懂,想来要造七级浮屠,也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只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增多,才从书本得知:此语由佛教中而来,最早出自《增广贤文》,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记载:“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也作浮图,梵语音译词,意为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古时曾把佛塔误译为浮屠,故又称佛塔为浮屠。说白了,浮屠就是佛塔。

            但是在对面双塔简介的时候,我依然是一肚子的问号:干嘛不是八级九级浮屠?雁塔真的是因为有大雁筑巢的缘故,才称其为雁塔吗?塔究竟是用来干嘛的?……

          带着满腹的问题,我走近了双塔,一抬头:咦,东塔正所谓七级浮屠啊!再一转身,仔细数了一下,西塔却只有六级,没有了塔刹。浮屠在梵文中就是佛塔,是音译过来的。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据说“塔”这个汉字最早出现于东晋,是一位道家的重要人物葛洪发明的,它既保持原来的音译,又以“土”旁表达了坟冢的意义,从此便传播开来。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但不是最高层的,国内现存层级最多的塔是西安荐福寺内的小雁(砖砌十五层密檐式)。再者,古往今来有寺的地方必有塔。现在的临猗双塔曾经位于妙香寺内外,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各种因素,寺已不存,双塔犹在。

            那么寺和塔又有什么关系呢? 伴随着佛教理论的东来,作为宣扬佛法的外在形式“浮屠”也传入了中国。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洛阳,并于西门外建白马寺。明帝死后,葬于西北的显节陵,内建一印度式塔,这是典籍中记载的我国最早的佛塔。塔初入中国初期,具有明显的印度式或受印度影响的东南亚佛塔造型风格,但很快就与中国的建筑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寺塔建筑。以塔为中心,绕塔建寺。到唐代以后,塔开始被移出寺外,或在寺后,或在左右。这就验证了临猗双塔始建于唐朝。杜牧在《江南春》中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寺庙之多。也印证了当时佛法的兴盛,以及造寺塔者之广泛。

            几经风雨,到了宋代,人们对破损不堪的双塔进行了再次修建。据史料载,自宋代建塔以来,其间经过少量维修。西塔一层塔身嵌石表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曾修砌塔基。另保存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重修碑一通,亦有修葺的详细记略。近年来于地宫内清理出石棺一方、银棺一方及其它零散文物。石棺侧面题刻《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并办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其文详细记载了建塔修地宫的史实,并为该塔的建造年代宋熙宁二年(1069)提供了准确依据。其外观承袭唐代方形砖制,很自然地沾染了当时宋朝的建筑痕迹。是现存宋代阁楼式向多边形砖塔过渡演变的重要实物代表,同时也是山西省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双塔,而太原的永柞寺双塔建于明代,是山西境内的最高双塔(高约54米)。

            塔,应该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了。塔在古印度佛教里,是没有单数的。按佛教真谛三藏《十二因缘经》的规定,相轮(相轮,即塔的层数)的数目是轮王一盘、须弥洹二盘、斯陀含三盘、阿那舍四盘、罗汉五盘、缘觉六盘、菩萨七盘、如来八盘……。印度塔相轮是双数的。但传到我国之后,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都不采用双数,而采用单数,这就因为“阴阳五行中”双数为阴,单数为阳。为了奉佛,吸取各种学说之“精华”,在中国佛塔之建设方面就采取了入乡随俗式的创新与传承。所以那些五、七、九级,十一,十三级浮屠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东西两塔之间的距离,据《猗氏县志》及两塔碑文载,两塔创自隋唐间,宋代重修。此处历为寺院,先后名为"妙道寺"、"双塔寺"、"雁塔寺"。明太祖洪武年间置僧正司于寺内。两塔东西排列,相距50余米。应该是取“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之意,我想两塔之间的距离才是真正的佛教意义之所在吧!这恰恰也许是“双塔交影”这一天文奇观的最佳距离吧!“双塔交影”是指每年每逢农历三月和七月十六的早晨,正月和九月十四或十五的傍晚,日出月落或月出日落时,日月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照射双塔,使它们分别产生的倒影在西塔中心连线上交合在一起。

            关于雁塔名称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于今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我想临猗雁塔的名字,也许有沿袭这个故事的缘故吧,至于说有大雁在塔上筑巢,个人以为不可取。毕竟塔铃(又叫惊雀铃)安放的初衷是为了惊走那些在塔上栖息的飞鸟,(当然也包括大雁了)从而达到保护塔本身的作用。当然了,悬挂于塔的转角之处和塔刹之上的塔铃,在有清风吹过时,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已经成为斑驳的历史长河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当塔铃随风摇曳时,记录下古塔的斑驳与沧桑,为临猗这座古老的小城,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典雅,为人们讲述着曾经的过往与繁华……

            佛塔,最初是用来供奉舍利子、经卷或者是法器法物。根据佛教文献的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瓦涅槃活化后出现了八颗舍利子,这八颗舍利子被当地的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供奉。

        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居多。佛塔的基本造型则是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塔身坐落于基座之上,是塔的主体部分。内部结构分为空心和实心两种,外部形式多样,千姿百态。中国的佛塔,按照建材分类有木塔、石塔、砖塔、金属塔、琉璃塔。

            塔其实就是高僧的墓地,根据僧侣的级别不同,塔的层数也不同。佛塔的建立最一开始是为了供养舍利等圣物吉祥物,纪念圣者,人是不可以随便进入的佛塔的。佛塔的结构外观也是代表了佛陀的圣意、法身,它的每个部份都揭示了成佛之道。

          建造佛塔是为了净除恶业、障碍及广积福德,不但能够令自己证悟菩提道,而且能够圆满饶益众多受苦的有情,让他们解脱,进而取得安乐的佛果。以恭敬之心礼敬佛塔,即使是最简单的顶礼、洒扫、供养等,也能累积深厚的福缘,获得无量的功德。塔在宗教文化里有镇守一方水土,驱散邪气之功效。当然少不了佛教信徒和各种底层老百姓的跪拜与信奉了。

          造浮屠塔被视为建功德的事。佛塔还被佛教视为宝物和法器,如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手中持的宝物就是浮屠宝塔。《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萨皤罗罚曳"梵语,此乃观音菩萨示现毗沙门天王降魔相,天王手持浮屠 宝塔,意保护修持者,护持、接引十方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风远避、使一切恶煞闻其声音,悉皆远离。

      《西游记》将毗沙门托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将李靖身上,成了有名的"托塔李天王"。在民间,浮屠还被视为施福护财。

          临猗双塔,只有站立于高处或远处,才能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与风采。而双塔公园的建立,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可以近距离的去了解它的变迁与发展,更好的传承双塔文化,讲述双塔故事与传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处休闲、健身、旅游的好去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临猗双塔 之遐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sf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