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书评

作者: 镂月裁云 | 来源:发表于2017-02-07 11:33 被阅读4224次

    如果让你写一个以皇帝为主角的历史故事,你会怎么写?如果里面还包含权谋、夺权、军事等各种夺人眼球紧张刺激的元素呢?如果这个皇帝颇具传奇色彩、从毫无根基到大权在握、文治武功无所不能呢?

    我想,根据网文一贯的套路,大多数的作者都会这样写《孺子帝》:不占优势的皇子逐步建立自己的势力,在朝中获得权力,并且在经济文化吏治上有一番作为,这几个小高潮之后国力渐强,开始对外征战,首先是大战匈奴从而解决北方边境的隐患,然后国家进一步强大,皇帝的声望和权力终于集中,然后就是扫荡南海诸岛,最后是征战极西方,战胜神鬼大单于,最后统一海内,八荒六合唯我独尊(等等)。

    这不是我胡诌的,很多历史小说都是这么一个路数。

    但是《孺子帝》没有这么写。故事并没有一味出新,作者也似乎并没有哗众取宠一路反传统到底,他的做法是上轨道合逻辑。于是就在那么一个特定的国力环境下,那么一些特定的人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智慧能力行事,构成了这么一个特定的故事。

    在国力不断衰弱、边境时刻被匈奴威胁的大楚,三任皇帝连续殒命,十几岁的韩孺子就在这种情况下当上了傀儡皇帝,被选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母亲没有家族势力,最适合当傀儡。心思深沉、来历神秘的老太监杨奉开始辅佐皇帝,一步一步引导他如何以一个皇帝的立场和高度思考问题。在经历宫变、退位等一系列事件后,韩孺子在机缘巧合之下到了与匈奴交战的战场。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发挥了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得到部分军队支持,又经历一系列政斗,重新夺回皇位。接下来就是内忧未平,外患又起,在国内隐患重重的情况下匈奴再度来犯。这也是本书的一个大高潮。

    稍息片刻,因为内患迟迟得不到解决,皇帝以巡狩的方式开始了治国理政,并且跟朝廷进行拉锯。如果看过《明朝的那些事儿》,可能会对这样一句话记忆犹新,大意是说皇帝也逃不开历史规律,皇权、文官系统是铁定要维持一个平衡,才能有序运转。韩孺子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困境。眼看矛盾不可调和、官僚机构陷入瘫痪,又一场战争适逢其会地来了,极西方的神鬼大单于率军来袭。一方面大楚面临最大危机,敌人兵临城下,不但边疆危急,连都城都岌岌可危;一方面是皇帝的大机遇,打赢他会重树威望,也可以把与朝廷的拉锯战快刀斩乱麻。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让人觉得痛快,即便打赢了也一样,完全没有对战匈奴时那种热血沸腾的大高潮感。因为正如书里的皇帝所说,他本意是需要战争来缓解他在国内与朝廷拉锯的处境(只是没想到这场战争如此迅猛,带来的危机又是如此紧迫),书里关于这场战争的描写也完全符合这种定位。除了朝廷和官僚系统在战争中醒悟从而真正倒向皇帝,这场战争里并没有太多热血情节,就连皇帝出奇策看穿对手的软肋也一样。有关战争的情节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整个故事铺开的线索——如南海海盗,传奇将军游击西方,国内的弊病治理,都一笔带过。而随着韩孺子领悟到,自己已经真正掌握了帝王之术,也可以像“老师”杨奉那样,成为别人的帝王之师,故事戛然而止。按照作者的说法,已经领悟了帝王之术的皇帝,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必然的,已经无须赘述了。

    韩孺子在整个过程中,都在一边应对各种危机,一边怎么学习当皇帝。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三句话,一个是他母亲所说“不要相信任何人”,一个是祖父武帝自叹“朕乃孤家寡人”,还有一句来自神秘的杨奉,说皇帝能够掌握的距离只在“千里之内,十步以外”。韩孺子领悟到的所有帝王之术都离不开这三句话,他也一直在贯彻这三句话,而等到他自己认为已经通晓了帝王之术,融会贯通,可以培养自己儿子学习当皇帝的时候,故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正如书中所说,皇帝热爱出奇谋,虽然总是有效,但一个皇帝,或者一个国家,绝不可能总靠奇谋维系下去。这大概也是本书结束的原因之一。

    杨奉是一个暗线人物,他的人生即使读遍全书也无法凑齐完整的拼图,有趣的是,读者掌握的关于杨奉的信息和韩孺子是一样的,并不完全,一切都只靠片段的线索,不知道读者最终是否能像韩孺子那样突然悟透了杨奉的目的和人生。

    作者冰临神下,善写权谋,善于设计悬念和层层叠叠犬牙交错的复杂事态,善写主人公如何一步一步对抗困境。他写过的主人公都是性格极其坚韧,十分理性,没有丝毫的软弱,也绝不退缩。从《死人经》《拔魔》到《孺子帝》,一贯如此。韩孺子比起顾慎为、慕行秋两位,多了一些温和,少了一些冰冷的感觉,但坚定到顽固的意志丝毫不弱。可能很多读者会觉得主角描写不够血肉丰满,不如配角群那么有趣,但对我来说刚刚好,这种意志坚定又理性的人恰好是我的憧憬。

    《孺子帝》的配角群相比前两作不够丰富多彩,虽然神秘人物颇有几个——杨奉、孟娥、南直劲,并且一如既往地不讨我喜欢——个性鲜明颇有特色的也有几个,比如东海王、邓粹等,但明显没有构成令人过目不忘的配角群像,大概是篇幅所限,故事的情节没有充分展开,也就没有他们发挥的余地。总起来说,配角比主角好写,因为他们只需要有一两个性格鲜明的点,就可以勾勒出独特的形象,在后续情节里只要保持这个特点不掉线,就能维持住人物形象。东海王后来放弃争位,开始为某个正面目标奋斗,他那些有趣的人物特点——卖弄心机、容易胆怯和倒戈——就几乎消失不见了。而主角几乎要贯穿全部的情节,只有“意志坚定、理性、智商不掉线”是填不满读者的胃口的,虽然这个特色已经十分鲜明。

    作者冰大在读者访谈里说,他在努力迎合读者的喜好。从《孺子帝》对比前作来看,也确实有这方面的迹象。首先故事情节的密度强度远不如《死人经》和《拔魔》——犹记看《死人经》西域篇看到凌晨三点依然理不出头绪丝毫没法松一口气的焦虑心情。网文重节奏,但是太过紧张没有缓冲点也不太美。《孺子帝》的节奏松弛下来,故事篇章之间留有余地,但情节铺展不够丰富,最后更是戛然而止,也很难让读者彻底满意。在表达自己和迎合读者之间还需要寻找一种平衡,而我只希望——只要故事的智商不降低,其他尝试我是乐意接受的。另外,冰大的语音叙述越来越平实,语句更加短平快,也许是向网文读者靠拢的另一表现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孺子帝》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to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