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就已关注了这部电影,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看。其实我平日里对影视界的关注度并不高,也没有追剧追星的嗜好,这在年轻人当中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吧。
我知道这部电影是偶然的机会在微博上看到制片人方励在直播中下跪的事件。这件事当时闹的沸沸扬扬,也因此这部影片的关注度提升了不少。
昨天下午我特地找来这部影片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看完感触颇多,虽然我来自农村,但对唢呐的了解并不多,也只是在村里的红白喜事上见到过,但并未关注很多,一是因为听不懂,二是因为它不是事件的核心,而是陪衬。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知道唢呐其实也有那么多的道道。对吹唢呐的人来说,唢呐就跟士兵手中枪一样,离口不离手。
选择一个继承人也竟会那样的严格,需要拜师学艺,需要考验一个人的品性和耐力。
以前的时候,如果有哪一家办红白喜事都会请唢呐班,而且是高接远送,还要行拜师礼。唢呐班的班主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就像影片里焦三爷描述的那样: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恩万谢……
而且唢呐曲也分两台、四台、八台,还有最为顶尖的“百鸟朝凤”。对不同的人吹不同的曲,只有十里八村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吹才配吹“百鸟朝凤”。
也因此,在影片的一个办丧事的场景中,一家老小十几口人一同给焦家班班主焦三爷下跪求情,并声称钱不是问题,让给吹“百鸟朝凤”,以表孝心。没想到焦三爷用蔑视的眼神看着他们生生说道:“不是钱的问题。”
从中可以看出,在唢呐匠的心中,吹唢呐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一丝一毫都不能被玷污的圣洁之物。
可是,随着天鸣的长大,焦三爷把唢呐班移交游天鸣,焦家班改名游家班,时代也在发展,洋乐队悄悄被人们所接受甚至说是青睐,慢慢地取代了唢呐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即便是还有人请游家班吹唢呐,却不再行接师礼。并且影片中天鸣的小学同学手拿几个红包便给唢呐匠发边打断正在吹唢呐的天鸣,说:“意思意思得了,不用那么认真。”这在焦三爷看来简直是对唢呐匠的侮辱。
没想到的是,还有洋乐队那帮人故意找茬,在争执中双方动起手来,还把焦三爷视作宝贝的唢呐踩断。
看着焦三爷手拿被踩断的唢呐只身离去的背影,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对焦三爷那种在时代逼迫下的无奈与悲哀感同身受。
焦三爷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儿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货儿保住,传下去!”焦三爷没有看错人,天鸣是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
虽然天鸣发过誓,永远不拆散游家班。可毕竟吹唢呐不是一个人的事,当吹唢呐不再受人重视和追捧,也就意味着走向了没落。
内心再坚定的人也抵挡不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奈。即便游天鸣不解散游家班,可师兄们为了自己家艰难的处境放弃坚守唢呐,而选择外出打工,也是一种被逼无奈的趋势。
后来文化局局长找到游天鸣说要录制,将唢呐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焦三爷像是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让天鸣答应文化局局长。
当天鸣听了师傅的话到城里去寻找师兄们回乡再吹一次唢呐时,看到的却是师兄们在外的各种不如意和受的伤与累。
无奈之下回乡的时候,天鸣看到了路边一个吹唢呐的人,吹着凄厉的曲子,接受着路人的施舍,这也许正是影片给人们的一种暗示吧,暗示这种渐渐不受人重视的传统文化最后的去向,多么悲哀!
也许最好的结局也就是把它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封起来,以后的以后只有在电视的节目里才能看到曾经风靡一时的唢呐文化吧!
影片的结尾,天鸣独自一人在师傅的坟前吹奏一曲“百鸟朝凤”。恍惚中,师傅背着手渐渐远去的背影留给观众无尽的启示!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很多的传统文化都在我们身边不知不觉的在渐渐消失,渐渐的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渐渐的变成了一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封起来。
但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吧,毕竟社会在发展,适者才能生存,传统文化的渐渐流失也是一种令人无奈的趋势,谁能阻挡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