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好消息和坏消息。依据标准是是否对自己有利。
不好不坏的消息,就是对自己的利益既无助力,也无损害的那类。
说了一堆废话,此刻想得却是一大堆事情,多是对自己不利的坏消息。比如,和一个很好的朋友闹掰了,最近的投稿石沉大海,新写的一篇小说还处在烂尾阶段等等等等。
人就是这么奇怪,对自己好的事情可能转瞬即忘,对自己有伤害的,往往多少年过去都历历在目,连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据不知道谁的研究证明,这个特点是刻在基因里的。因为人类在最初的几十万年里,都生活在丛林中,不过是丛林动物的一种,和猴子,老虎,野鸡没什么区别。
既然众生平等了,就得面临吃掉与被吃掉,时时刻刻警惕着周围的危险,比如听到老虎来了,撒腿就跑,或者赶紧爬到树上,以免一不留神丢了性命。
久而久之,人类就养成了对危险极度敏感、快速反应的性格特征。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个思维方式就作为基因沉在身体里了。
是否真的是这样我不知道,我可以见到的,就是无意中想起的,大多是不开心的事情。
于是修蓝博士的“零极限”概念又涌上大脑。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心中默念这几句话,同时用心体会,再把昨天的一切,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一并删除。
于是,内心只剩下了蓝,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洋,世界变得空旷,虚无一物。
这景象又让我想起听过的一个故事,说是水塘里的鸭子也会因为抢地盘而吵架,它们互相“嘎嘎嘎”地叫着,甚至大打出手,愤怒值爆表。
但是转过身去,它们张开翅膀,用力地扇动几下,便把那些愤怒一扇而去。
然后,它们收起翅膀,悠哉悠哉地继续游来游去,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人要是有这样的本领,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可惜人类的基因里没储藏这个。
于是,大脑里总是放着很多坏消息,即便学着一键删除,却仿佛有了备份一般,自己又复制了一份,甚至N多份。
有一年学习《周易》,那是非常不同于其它中国经典的著作。因为与固有的思维模式不同,内心很是转变了一阵子。
像是一个学习英语对话的学生,总是在心里先将句子翻译成汉语,再把想好的汉语翻译成英语慢慢说出来。
学习《周易》也差不多,先在学习中建立一个另外的思维系统,再把内容重新填充翻译,输出。
后来熟练些了,很多内容不必特意转换,自然就理解了。
学了很久,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都是有阴阳的。
以前是知道,后来是略略懂得。这个道理就像小时候做数学题,“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懵。”无它,貌似知道,其实不懂。
年过半百,回头再看,好消息未必算是好,坏消息也未必全是坏。它们往往是一件事情的阴阳两面而已。
尤其是对所谓坏消息,这一点更为明显。
这几年,随着孩子长大,花销是越来越大,郁闷的是,我们的收入越来越少。
节省之余,蓦然发现,很多开销是不必要的。
看看那台5000块钱购买的空气净化器,我们能做到不出门,整天在家呼吸着制造出来的所谓洁净空气吗?大部分时间还不是要生活在自然界中?
还有那一大堆衣服,光是裤子就有几十条,真不知道自己究竟长了多少条腿!仔细翻看,因为个人偏好,很多衣服的款式都是相似的,这完全是重复购物嘛!
于是,坏事变好事,既节省了资金,又增加了对生活的领悟,个人境界貌似又提升了一节。
其实,一大早啰啰嗦嗦的,说了一大堆,无非是昨晚做了一宿不开心的梦,给自己一个摆脱的理由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