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高中教学,总喜欢从学生的阅读入手,开设阅读课程,罗列阅读书目,布置阅读任务,做好阅读反馈。目标总是远大,期冀高于结果,有时会慨然长叹,一代不如一代,甚至会责备应试教育,剥夺学生阅读的时间,稀释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实,情况并非那么悲观,举个例子,一个常年深山砍柴的樵夫,他的思维已成定式,突然有一天你要教他雕刻,让他从事艺术创作,如何下手?从何下手?我想樵夫除了一脸满然,应该不会有别的反应吧!如此,我们就妄下结论,认为其朽木不可雕也。试想,樵夫茫然的原因是什么那?由机械重复的简单操作突然转化为精益求精的精雕细琢,由无需思考的体力劳动到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中间跳跃之大,产生茫然,亦在情理。然,樵夫在常年的砍柴过程中,并非无所收获,其对斧斤的力度拿捏,对木质的熟知,在自然中的陶冶,已经让他具备了相应的基础,如何从樵夫成为雕刻家?当然我们并不苛求每个人都要成功,但起码在指导中,要知道樵夫缘何迷茫,樵夫之基础如何?樵夫在成长中的抓手是何?同理,这其实就是我们当下高中阅读和指导阅读的现状。教师在指导阅读中,完全因个人喜爱,给学生指定书目,让其强行阅读,又要有所感有所想,所感所想又要有深度富内涵。当然,如果让一个读了十年《史记》的学生去读《老子》,我想,他一定会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甚至会小有所成。而让一个读了十年语文教科书的学生去读《老子》,我想,他一定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甚至连字都认不全,就算悟性高点,基础好点的学生,也往往浅尝辄止,于是乎,我们就要叹息感喟,感时伤怀。
其实,大可不必。学生也并非人人资质不足,只是在几个方面,我们缺少了基于学情之上的设计。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如果在进行阅读设计中结合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那老师岂不是自讨苦吃。我想,这样做并不现实。其实,任何个性都存在于共性之中,我们在指导阅读中,如果能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思考,掌握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基于学情,准确点拨,培养其个性阅读能力,以此为目标予以操作,可能会找到抓手,有所裨益吧!
是否要求甚解?该如何培养个性化阅读习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读书习惯和特点,很难让他们对文章有深刻的解读(当然,部分热衷阅读的学生除外)。例如,就算是背诵了很多诗歌,真正去用心体会的也只有寥寥几首罢了。当然,这和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初中考试并不完全考查深入阅读的能力。我们常常觉得一些学生读书不求甚解,其实我认为这才符合学情,这才是当下学生阅读的现状,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阅读的起始点。不求甚解,我并不认为是贬义,这正是高中阅读的基本形态。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句话的后半部分,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也并非泛读,只是有选择性的阅读,没必要事事求答案,句句有内涵。从学生角度来看,首先要激发的是阅读兴趣,如果前期并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有所甚解,也并不实际,所以,在不求深度,不求内涵的前提下,我们没必要将阅读搞的那么复杂,我们只是期冀有更多的学生在阅读中有所“会意”罢了。“会意”有深浅之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阅读,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我们把它理解为浅层次;也有可能某段文字突然使读者产生了共鸣,总之,阅读者开始对某一内容产生了思考,甚至产生了进一步阅读下去的兴趣,并且查找资料,形成文字予以解读,我们将它看作是深层次。
有人说,学生要做到深层次阅读很难,因为他们缺少生活,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并不尽然,例如路遥《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后农村青年的奋斗历程。就拿深圳的高中生来说,“农村”一词,并不陌生,但如果让他们去真正了解孙少安对于穷苦的感受,他们自然不会有共鸣。但对于孙少安、孙少平不甘于现状,努力奋斗的精神,其实是可以感染他们的,毕竟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不平凡,体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人身上都有被激发的可能。在我让学生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内心是忐忑的,自己并没有信心学生会有所“会意”,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有个学生在读书交流的时候,对作品赞美有加,我问他原因,他告诉我是看到了父亲的影子,他的父亲就是一个从渭河平原走出来的乡村少年,在大城市的平凡工作中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所以,我认为,对于高一学生,不要给他们的阅读带来过多的干扰,不要来了就告诉他们必须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当学生带着复杂的情绪去阅读时,本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如果再句句有深意,字字要读懂的话,恐怕不仅读不出文章的内涵,还容易养成咬文嚼字,牵强附会的习惯。在初期阅读中,书目还是不要限定,因人而异,但要培养阅读意识和习惯,例如拿出某节课,只布置阅读任务,具体读什么,根据个人的兴趣,要读出什么?不做要求。但阅读中,如果能产生一些兴趣,能够有情感互动,那么就把它记录下来。如果这些也做不到的话,那就写一篇你选择读这本书的理由,或者是这本书里的哪段文字你觉得很好,反复读一读(浅层会意)。只有学生在不求甚解的阅读中,激发了适合自己阅读的点,才会真正对阅读产生兴趣,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并非人人都喜欢读小说,也并非学生都讨厌读哲学,因人而异,但殊途同归,都是要进入到阅读中来。正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非不作为,是要基于学情之上符合规律的作为。可当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开始有所会意的时候,我们还要顺其自然嘛?当然不会,来看下一个思考。
归纳还是义理,该如何指导阅读方式的转换。这里的“归纳”并非数学上说的归纳法,而是指归拢并使有条理。“义理”也并非理学的经义,而是指晓悟道理。其实,这应该是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后,指导学生不断精进的两个阶段。
归纳,从阅读上来说,就是开始有意识的将读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梳理。我们常常困惑的是,读了很多书,当时觉得收获颇丰,可假以时日,再看封面的时候,里面的具体内容已经模糊,甚至忘记当初读了些什么?缘何如此?记忆曲线的问题不需要我们思考,我想还是对知识的接受过于笼统,没有体系,容易模糊,就算有好的契机,能够提取出一些记忆过的知识时,因记忆的杂乱,也容易模棱两可。因此,归纳梳理对于有阅读志向的人,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学会做概要,读完书后,将每章节的之间的内在关系做一个梳理,这样既是对已读内容的回顾,也是逻辑思维的练习。
“义理”是不甘于层面的内容,而是对于作品蕴含的思想,阐释的哲理的思辨能力。“义理”的形成,除了具备“归纳”的前提之外,其每个人思想的深浅也很重要。但思想深浅非一朝一夕,既然有差异,那又如何进行指导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的主要教学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至于一些心传的诀窍,那就需要个人的领悟能力了。但师傅传授的是什么那?是招式,是技术,是门径,是一代代人总结出的规律。“义理”也同此理,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晓悟道理,我觉得最实用的招式便是归纳性思维和审辩式思维。归纳性思维,以归纳能力为基础,对于问题能够总结其共性与个性,把握事物内部的联系。而审辩式思维基于对问题的不断追问,从多个角度进行质疑,不甘于对问题做简单的接受。例如杜甫《奉赠韦左丞相二十二韵》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是把两句作为一组因果关系来看待的,书读的多了,文章才能有如神助。可是当我们有审辩式思维的时候,我们就要多注意作品中的构思,目的甚至是如此解释的矛盾点。不妨将该诗再读两句“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赋写得好,可以和扬雄并论,我的诗歌同样厉害,和才高八斗的曹植相比也不落下风。那么问题来了。上两句是因果关系,这两句是并列关系,诗歌这样是否矛盾?我们其实可以通过题目来看看诗歌的真正目的。这首诗是一首奉赠诗,奉赠的是当时的左丞相韦济,诗人实际上是希望得到丞相的赏识与推荐的。而这几句,其实是诗人的自荐,应该是诗人的四个特长,也就是我读书多,写作好,赋和诗同样精彩,也就是我饱读诗书,多才多艺。如此,再看此句恐怕就会印象深刻,也能够有所收获了吧!这就是审辩式思维的好处,让阅读不再简单肤浅。
教给学生这两个招式,也是在归纳能力形成的基础上,进入有深度阅读的必要门径,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两个阶段。由“归纳”到“义理”非一朝一夕,但因材施教,适时点拨,就取决于老师的能力了。
缘情与析理,该如何理解阅读目的的实现?我们总是会质疑高中生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最后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我想,应该是基于学情之上的提升。那么这个提升的尺度是什么?标准又是什么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阅读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阅读不能给他的成绩带来相应的提升,恐怕他们会半途而废,但真正喜欢上阅读的人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不能脱离教育的实际,不仅结合学生本身的情况去指导,还要基于大的教育环境。
当下高考的语文大纲里考查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应该是我们作为阅读培养的出发点。那么该如何在阅读中完成二者的提升那?我认为应该抓住两个阅读目实现的途径,缘情与析理。缘情是指体会情感,并能抒发情感。情感是审美的活动的基本动力,人们往往在阅读中会不自觉的进入到审美状态,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这便是缘情赋予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局限于阅读中,甚至会渗透到他的全部生活中。因此,注重缘情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从不自觉的审美体验到有意识的寻求美,探究美。而析理则是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学会剖析事理。它与“义理”的不同点在于更注重文本之外的能力培养,注重思维的传承与创新。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积淀,但积淀知识的根本目的不正是养成“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吗?“独立之思想”,便是能够独立思考事物的本质,化具体为抽象,能够领悟事物的规律、特征,并且能出己意,有所创新。就像我们在教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往往关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抽象的哲理性元素。以至于学生一提到常识时头头是道,但一让他们说说生活中对于传统思想的运用时,便哑口无言。例如一篇作文,考查的是古代的失蜡法,在传承中的创新,这篇作文便是考查学生对于文化的思考能力,能否理解学习文化传承的根本目的。文化形式可以多样,但真正影响学生的还是其思想性,如果学生缺少这种析理的能力,面对所有文章难分好坏,甚至不能够做到抽象提炼,又谈何文化素养?阅读若缺少析理,又谈何传承,言何创新?因此,阅读目的的实现不应该靠一两篇小文章来判断,而是要注重考查他们在“缘情”和“析理”两方面是否进行了有意识的开发,是否完成了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不自觉的过程。
综上所述,依笔者之愚见,高中阅读教学要遵照三个规律,学生的知识情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的根本目的。然三者皆要基于学情,结合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实际情况,还要结合思维培养的先后顺序,基本规律,结合高中阅读教学的短期和长远目标。这样制定出来阅读课程才会更具操作性,培养出来的阅读能力才会更长久,才能更好的实现高中阅读与教学的双目标,一箭双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