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8岁女孩走进整容机构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一个关于整形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学生党成了整容咨询的常客,流传在家长圈里的笑话也多了一条:
“想让孩子假期待在家里不乱跑,就带他们去割双眼皮。”
玩笑里多少掺杂了几分真心,这一点美容科医生比谁都清楚。
咨询整容的队伍明显呈现低龄化趋势,初高中生占据很大比例,最小的咨询者只有八岁。
《南华早报》的一组数据显示,光是在2018年接受医疗整容的2000万中国人中,90后就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比例,00后则占了五分之一。
南华早报原文
学生大军进驻医美市场,这是当代青少年正在面对的现实。
逐渐低龄化的整容人群
“我们班一共32个人,以前是单眼皮的女生几乎全都割了双眼皮,有几个男生也去割了,现在班里单眼皮只剩下七八个人。”
说起这话的时候,就读于成都某高中的小曾已经成为了班里仅存的“少数派”单眼皮学生。
仅仅过了一个暑假,同学们就心照不宣地踏出了变美的一小步,尽管同学之间没有因此产生鄙视链,但变美的诱惑也种在了小曾的心里。
于是在下一个夏天,她也选择走上了手术台。
“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拆掉纱布的她如释重负地说。
小曾和同学们的经历都不是个例,假期成为学生们整容的高峰阶段,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寒暑假的时间足够多,可以让他们安然度过恢复期,用一个新面目来迎接新学期的校园生活。
这是学生圈子里一直流传着的“秘籍”。
今年只有16岁的某网红博主,就已经有了三年的整容经验,整个人的面容都有了相当大的改变。
如今她还加入了参加选秀的大军中,并在微博上表示,要在参加节目前继续对容貌进行调整。
整容在她的生活里变成了一件正常的事,也让她拥有了自信,因此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而她的一部分同龄人,似乎也在开始在整容的道路上试探。
对此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医疗美容科医生。
每年七八月份都是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的手术最多可以达到350台,比普通月份多出80%以上。
忙起来的整形科,一天能接待30多台手术,相对简单的双眼皮手术更是已经预约到了一年以后。
学生们的假期活动从此多了一个地点,动辄数万元的手术费用也没有打消他们的激情。
为了让自己变美,付出些金钱,再承受些“皮肉之苦”,看起来都是可以接受的事。
看到整容的改变,也要看到它的风险
整容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
因整容出名的吴晓辰,曾在节目中说起,自己第一次接触整形,源于一场意外。
14岁那年,吴晓辰患病入院,服用激素,让她一下子胖了30多斤。
彼时距离艺考只有两个月,为了迅速恢复身材,吴晓辰在母亲的安排下,进行了人生第一次整容手术——抽脂。
手术从清晨进行到深夜,几大管脂肪从她的身体里被抽出,同时还附带着做了面部脂肪填充,打了瘦脸针。
外貌的改变让她实现了梦想,跟着出现的,还有对于整容的依恋。
在后面的将近15年时间里,为了保持美丽,吴晓辰成为了整形科手术室的常客。
她说,自己的脸上承载了一栋楼的钱。
她也说,如果她以后有孩子,希望让孩子在12、3岁的年龄一次性整完。
多年来的整容习惯,已经让吴晓辰把这件事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但对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来说,是否达到了可以接受整容的水平?
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合适的年龄,意味着生理上的成熟。整容低龄化的同时,手术风险也在上升。
一个妈妈就曾谎报年龄,带着10岁的儿子去做了隆鼻手术,在鼻梁中植入假体。
妈妈的本意很单纯,儿子总是被小朋友嘲笑“很娘”,做妈妈的只是想让孩子从外貌上变得自信起来。
但事情坏在孩子根本就没有发育完全,随着时间的流逝,骨骼的发育让原本做的整齐的鼻子变歪,还导致两边的眼睛对不齐,一高一低。
这下根本就不再是“很娘”的问题了,别的孩子直接管那个小男孩叫“怪物脸”,导致了事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糟。
即便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进行整容,对于未成年来说,前方的路依然布满陷阱。
看中了学生整容市场的医美机构,纷纷向大家抛出了橄榄枝,知道学生党资金紧张,就用暑期优惠、分期手术等噱头吸引大家关注。
各大医美APP上宣扬的各种整形成功案例,也用强烈的对比体现了整形的优势。屏蔽掉负面反馈,让大家在页面上看到的,永远是整形成功如何改变样貌和生活。
孩子们看中了整容机构建构的美丽泡泡,将自己的身体交给他们来“改造”。
但整容市场鱼龙混杂,结果会怎样,我们并不知道。
图上的这位黄女士,就是在听信了毫无资质的医美工作人员的哄骗之后,接受整形手术之后,下巴逐渐变歪,整张脸都开始变形。
“我没整之前好看得要死,我现在整容后嘴巴都是歪的,搞得我现在都不敢出门。”
黄女士为此后悔不已,只得踏上漫漫维权之路。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报告中就提及,中国医美乱象主要体现在“四黑”:黑医生、黑场所、黑培训、黑药品器械。
90%的医师非法执业;
黑机构每年发生医疗事故4万起;
医美培训0基础入门,4天速成;
案件查处中85%的黑医疗器械……
无良商家的数量比我们想象得更多,轻信他们不负责任的广告,选择在无资质的整容机构进行手术,不光安全和卫生没有保障,一旦手术出现问题,造成的很可能是不可逆的伤害。
防备心相对薄弱的未成年人,一旦走进他们的套路里,就是触碰到了悲剧的源头。
整容和蜕变
如此说来,整容就是完全错误的么?
当然不。
想要变美从来都不是罪过。
也的确有人通过整容,改善了当前的生活状态。
整容本身只是途径,背后的低龄化风潮,或许隐藏着更值得深思的群体心态。
一部分孩子在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年纪,看到了屏幕里光鲜亮丽的“网红”,见识了美颜相机里多层滤镜的效果,开始对自己本来的颜值感到失望甚至自卑。
我想要整形成自拍照中的自己/health&hope
很多人因此拿上社交媒体中的精修照片去和整形医生沟通,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整成照片中的模样。
这个现象,被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为“Snapchat畸形恐惧症”。
美颜相机永远都在起作用,即便经过整容,再进行美颜自拍,呈现的效果依然会和镜中的自己有所不同。
英国的《每日邮报》曾经追踪过一个叫做Vanilla Chamu的日本少女,她前后一共花费了63万人民币,试图将自己的容貌变得跟法国瓷娃娃一模一样。
从17岁起,Chamu经历了大小30次手术,包括双眼皮手术、鼻子整型、抽脂、睫毛植入、酒窝植入、隆胸等等。
如今,她还在不断追求“完美”,身体上的伤筋动骨让她必须每天吃止痛片度日。
在失望-整形-失望-继续整形的恶性循环中,这件事带来的或许不再是变美的享受,也有无尽的痛苦。
当陷入对整形的过度追求之中,或许也正在被整形绑架。
可能大多数人都在青春期里暗暗自卑过:
“如果更好看一点,我的人生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或许通过整容,我的人生就能够焕然一新。”
能力无法短时间提升,习惯也没办法速成。
于是与生俱来的容貌,在某些时候变成了原罪。
整容,变成了迷茫期的一根救命稻草。
改变自我的方式有很多种:
花费几年的时间去学习一门语言、不被玩乐诱惑埋头苦干……其中的每一项,都要求人需要有优秀的品质和超出常人的毅力。
选择整容,可能相对简单一点:有足够的资金、能忍受术后的疼痛。
肉体上的伤口和物质上的代价,被当成了“付出”。
它真的是为改变而做出的“努力”吗?或许更像一场在成长道路上的自我麻痹。
换一个角度想:
我们不满意的,究竟是不够翘的肉鼻子,不够有神的小眼睛,还是那个渴望改变却无力改变的自己?
这个答案,可以靠一场整容来探索,也可以留给成年后一步步走向强大的你。
爱美没有错,整容也没有错。
但它或许不应该成为一股被人追捧、逐渐低龄化的热潮。
晚一点“变美”,其实也无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