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所以能名灼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佳句,必居功至伟。
自《岳阳楼记》名扬四海后,几乎所有的文人骚客,都以登岳阳楼,观洞庭沧澜而豪,他们或把酒临风,或豪情干云,也或吟诗吐文,仰或谈古论今,纷争为范仲淹同道人。
上为闲表,今日再读《岳阳楼记》加上听了宁老师的精彩点评,在丰收收获之余也是感慨万千啊!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下我的感慨。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乃重修岳阳楼,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滕子京和范仲淹此时是一对难兄难弟的贬官,我特别敬佩宋朝的这些文人,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风,他们“失意群”成员都不以被贬而耻而消沉颓废,反之越挫越勇,都各自乐观的做着利国利民的政事,你看苏轼被贬时做出了红火至今的东波肉,改善了国人的营养,辛弃疾被贬时创出了八极拳壮了军威又鼓励着全民健身,因滕子京被贬时重修岳阳楼,而范仲淹被贬时就写成了此千古佳文。此可见宋代文人们是在打击中强大起来的,宋明两代文人把屈原那种士大夫的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发扬的最为淋漓尽致。
《岳阳楼记》是散文体,其中写景喻情时而磅礴汹涌,时而天地和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你会为洞庭壮哉之折服,为湖面莫测变化而万千愁绪,更为作者最重笔图画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而乐乎。我认为这三段写景篇层次分明,笔锋有轻至重的感觉,尤为鲜明,这似乎是作者心情的过渡,又是让读者对整篇写景篇最终接纳。你看第一段作者将岳阳楼大观定为凶恶,第二段作者想给读者呈现出忧郁,而最后一段截然不同 作者着力描绘出了春和日丽一片谐然,那应该是作者的一种主题暗喻,是作者心中的展望和希望,也就是作者的理想吧,你们认同我的看法吗?
这是一篇神文,没有多余的一个字眼,但锦上还有添花,本文最后的段落尽然是高潮频出啊,你看他那廖廖几句就将主题掷地有声,同时也为迁客骚人划出了标准,那就是想成为国之潮流明星,想成为国之栋梁政客,那你就必须得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能是因为这些的激励,后来的文人们,如文天祥,于谦,戚继光,黄宗羲乃至于近代导师鲁迅,等等,他们背负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需要传承需要巩固得更厚实。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范仲淹本人,北宋名臣,文学家,政治家,更是杰出的思想家,一生都在为改善民疾而奋斗,至始至终的诺守了他自己的人生格言,隐藏住自己苦与难,竭尽全力追求着为国为民的崇高信仰和伟大理想。而如今我们是真正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同时我们也该在心里重修岳阳楼,也要刻古贤今人诗赋予其上,嘱己而牢记,勿让范仲淹者吾谁与归之寂寞而长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