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与日本(九年级复习)
时间:2018年4月26日
地点: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活动:温州市第四届社会命题班第三次活动
(说明:本教学设计在两所学校实践过,大致相差不多,课堂实录综合了两次教学的内容。)
对比:中国对日态度之变化
师:初三复习很累,很辛苦,希望今天的课可以轻松点。我们的探讨从一则故事开始。
出示材料:
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1:中国和日本之间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
师:什么风波?导致这场外交风波的原因是什么?
生1:日本外相威胁中国他要回国去。原因是他觉得清政府看不起他。
师:那你认为清政府有没有看不起他呢?
生2:很明显,清政府是看不起日本的。因为外相的地位高于公使,但是清政府却把他排到了英法美等国的公使后面,这是不符合外交原则的。
师:这位同学看问题能迅速抓住关键。很好,那么,清政府为什么看不起日本呢?
生2:因为日本在唐朝时是学习中国,日本是中国的学生。日本是小国,不管是地域面积和文化,都没有中国强大。中国自恃强大,认为自己很厉害。
师:是的。这种态度在当时的中国,是主流思想。请看安徽巡抚的一段奏疏。
出示材料:
师: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典型的心态,将日本看成小国。但在19世纪的中后期,中日两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1873年前后的中国和日本。哪位同学能说一说,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有哪些相似之处?回顾一下。
师:当时日本和中国面临着非常相似的局势,概括起来就是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严重的内忧和外患。能举例说明当时日本的内忧和外患有哪些?
生3:内忧有幕府独揽大权;外患是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迈入了工业社会。
师:那么,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与中日的两国的内忧外患有什么关系呢?
生3: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要攻打其他国家,所以日本遭受了工业浪潮的冲击。
师:最早打开日本国门的是哪国?
生3:美国。
生4:这些国家生产力变强,生产过剩,需要打开其他国家的国门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并掠夺原材料。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逻辑比较强。因为强大起来的西方国家需要销售产品、抢夺原材料,不断地推行对外扩张。所以我们经常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有扩展性。对日本而言,是美国率先打开了国门。对中国而言呢?
生5:英国人率先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签订了《南京条约》。之后,其他列强也蜂拥而至。
师:对,这是外患。内忧呢?两国的共同特点——封建专制达到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都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分别是——
生6: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师:是的。这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虽然都是近代化道路的探索,都向西方学习,但是其结果却并未相同。在19世纪末,又一个日本人来到中国,我们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材料:
师:这次来的是伊藤博文。在以前的学习中,关于伊藤博文你有哪些认识?
生1:他把留学生送到海外学习。
师:送学生留学,这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对吧?伊藤博文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功臣。那么,对中国人而言,伊藤博文又是怎样的角色呢?
出示材料:
是:中日甲午战争,是他发动的;《马关条约》是他和李鸿章在马关签订的。从敌对关系分析,他是中国的敌人、罪人。但就是这个人,1898年在中国却受到了热烈款待,甚至有人建议他不要回日本了,在中国担任客卿,指导中国搞变法。为什么?
生2: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
师:是的。甲午战争的失败,惊醒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甲午之省:作为方法的日本
出示材料:
师:哪位同学可以结合老师提供的战争示意图,把甲午战争做一个简单的复述?
生1:记得不清。
师:我们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事件?时间、地点、交战双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带来的影响。我们现在简单回顾一下过程,忘记了可以拿着《复习导引》来复述。
生2:(到讲台前对着ppt中的地图进行甲午战争的描述)。
生3:黄海战役激战4个小时(此处学生有详述),中国损失惨重。威海卫战役之后日本进行对旅顺进行了大屠杀。
师:首先要表扬这位同学,有着丰富的课外阅读,但还要注意主要事件的时序先后,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威海卫战役之前。就考试而言,时间要掌握好,主要战役搞清楚,战争结果如何,带来哪些影响,这些要很熟悉。其他可以作为课后的拓展。刚才,在回顾战争结果时,同学用了一个词——中国惨败。那么,惨败体现在哪里?
生4:洋务运动中所建立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艘也没有留下。同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师:好的,给其他同学留点机会。前面同学是从结果来看惨败,从战争过程来看,能不能说明是惨败的?
生5:从战争过程中,中国的人力物力损失惨重。
归纳,出示:
师:我们做一个总结:甲午战争中,清朝一败再败;国土连连沦丧;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其中《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危害尤其大。条约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不记得可以翻看导引51页。我们现在回顾一下,《马关条约》有哪些内容,对中国有何危害?
生1:《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师:那么,从条约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证明“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呢?
生1:更多的主权被侵犯,比如允许日本在中国设立工厂。
师:嗯,这是之前的不平等条约不曾给予列强的一项权力,可以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那么,老师请问你两个问题:一是在中国所有地方都可以设立工厂吗?二是这项权力的丧失,对中国有什么严重影响呢?
生1:不是在中国所有地方,是在通商口岸。
生2:这意味着,日本可以直接把工厂设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前只能把商品运到中国的通商口岸来卖。
师: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一条约的规定,对中国影响非常之大。一方面,根据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其他列强也享有了在这项权力。同时,这一条约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哪些内容,可以证明“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呢?也就是比以前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更加丧权辱国。
生3:割地更多,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更多,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生4:开放通商口岸更多,新增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这四个城市有什么特点?与之前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有何不同?
生4:之前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一带,比如上海、宁波、广州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这四个城市,不是沿海城市。
师:沙市位于湖北省,重庆在西南地区,苏州和杭州虽然位于江浙地区,但是也不直接临海。这说明通商口岸从沿海深入到内陆,侵略的范围变广了。
总结归纳:
师:所以,《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其影响,我们要一一对应,这是学习的思维逻辑。总而言之,甲午战争的战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那么,从此之后,清政府是不是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
生5:《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是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甲午战争更令人警醒。魏菲德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中说:甲午战争是相比其他任何迫使中国人审视自身实力和弱点的危机,它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次。
出示材料:
师:请用材料中的话回答你对魏斐德观点的理解。
生6:这无疑重重的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
师:被曾经自己看不起的小国打败了,大国的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所以,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那么,甲午战争还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材料:
生7:中国到日本的人变多,开始向日本学习,学习他们的制度,学习警察和监狱制度,准备推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
师:你的回答基本准确。甲午战争后,中国对日本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最简略的语言来概括。
生7:向日本学习。
师:对,以日为师,向日本学习。材料中有三处具体表现,能看出来吗?
生8:一是大量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包括陈独秀、鲁迅。
师:很多后来在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如蒋介石、陈独秀等人都曾经留学日本,周恩来也曾经留学日本。甚至马克思主义也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共产党宣言》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这些都说明,在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日本的崇拜,希望借鉴日本道路实现近代化。还有呢?
生9:在国内推行日本的一些具体做法,维新派官员甚至准备推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
师:二是在国内借鉴日本,实行改革,包括政治制度。还有呢?材料中,还提到了什么?
生9:梁启超在这里编辑的报刊被偷运回国内,塑造了一代中国知识人的思维。
师:对呀。我们知道,维新派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很多报纸是在日本编辑出版的。后来,孙中山的同盟会也是在日本成立的。这些都可以说明,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的重要基地。这是甲午战争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那么,对于日本人呢?
出示材料:
师:请根据材料分析这场战役对日本国民心理产生的变化和影响。
生10:日本人原来自卑,打败了中国后,开始有优越感。
师:打败了朝鲜和中国,日本人的自信心爆棚。甲午一战,是日本人终于看清楚中国的实力,是如何的不经打。这种从原来的崇拜到蔑视的心理变化,对中日关系有什么影响,用之后的中日关系史实来举例证明。
生:抗日战争(侵华战争)。
师:叫侵华战争,那样不是承认日本的侵略性了吗?其实在日本就叫中日战争。日本后来就开始实施大陆政策,图谋中国领土,最终在20世纪30-40年代爆发了全面侵华战争,也就有了我们的十四年抗战。
甲午之痛:中国为何惨败?
师: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到底为何惨败?
生1: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以前我们看过一个纪录片,中国的军舰都买齐了,李鸿章还要买,慈禧太后不同意,要把钱拿来过滋润的生活。
师:这个生活可不是一般滋润哦,她要给自己盖一个园子——颐和园,钱就从海军军费中克扣。
出示材料:
师: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在《日清战争》一书中,分析了甲午战争前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认为:
师:所以,中国的史学家在讨论甲午战败的原因时,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盖颐和园成,甲午战争败局定!这是传统的观点。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新视角。比如,战争爆发之前,德国首相俾斯麦就认为“如果中日开战则中国必败,日本必胜。”那么,他的理由呢?
出示材料:
生2:俾斯麦认为:中日来买武器,他们是不一样的。日本人学技术、制度,中国只是买回去就算了。
师:这只是对材料内容的复述。我们要深入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俾斯麦为何有此得出中国将战败的结论?
生3:因为打战不仅仅靠武器,靠装备。
师:那还要靠什么?
生3: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还要靠打战的人,就是军队、士兵的作战能力。
师:有补充吗?
生4:制度的保障,新的武器、新的军队要有新的制度来保障。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中日当时的情况。
出示材料:
生5:日本的各种制度和改革都有保障。
生6:同样是新军,中国的军队却没有现代化的保障机制,包括情报系统、医疗服务系统等。
生7:从铁路长度和运输方式上看,日本也远远领先中国。
师:对,虽然我们也买了武器,但是观念陈旧、腐朽,后勤、运输都跟不上。再看一则材料。
出示材料:
师:这则材料告诉我们,甲午战争中国为何惨败?
生8:中国人不团结。
师:为什么南洋水师觉得不关自己的事情?
生8:北洋水师是李鸿章自己掏腰包创建的。
师:自己掏腰包?
生8:北洋水师只听李鸿章的。
师:有人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战争过程中,李鸿章不是想着杀敌致胜,而是保存北洋水师的实力,还要求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
生9:官员只想到自己,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
师:更严重的是国家意识的缺失。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南洋水师,甚至连慈禧太后,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概念。这都反映出,在近代化的程度上,中国起步差不多,但是到10世纪末却已经差之千里了。甲午战争的较量,实际上是中日两国近代化水平的较量。
总结归纳:
师:那么,我们不仅要追问,为了近代化的梦想,中日两国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何结果却大相径庭呢?归根溯源,我们要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场近代化的探索中找原因。
出示表格:
任务:1.快速填写表格(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找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点。
师:看来同学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内容,要继续努力。现在我们来找不同。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生10:代表人物不同。
师:哪里不同?
生10: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是开明地主,而且地位很高,奕䜣是皇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总督、巡抚,都是大官。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其领导人物是中下层武士,所以更彻底。
师:概括得十分到位。洋务运动是自上而下的改良,明治维新是自下而上的改良,明治维新更有革命性、改革的要求更彻底。还有呢?
生11:在口号上也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提倡中体西用,也就是坚守传统的那一套,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日本主张“脱亚入欧”,就是要从根本上学习西方。
生12:在具体措施上,也有很多不同。比如日本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还有,日本还积极发展民用工业,主张文明开化。
生13:日本最终通过《明治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中国却依然是封建君王的统治。
生14:日本还允许土地买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19世纪末的日本之所以近代化水平远超中国,原因在于我们的改革不如日本明治维新彻底,我们希望得到一个西方化的强壮体魄,却要坚守了一个封建主义的旧灵魂。最后,我们用一段王家俭的话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出示结束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