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洛克到马赫
3.1 白板理论
在牛顿力学的指引之下,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就在民众为科学进步欢欣鼓舞的时候,大卫·休谟却异常冷静的高呼:一切知识都是不可靠的!无论是依靠理性还是感性,无论是凭借归纳还是演绎,我们都没有任何方法获得真知!且慢,这个声音好像似曾相识,这不正是高尔吉亚所谓的:“无物存在,即使存在也不可知”吗?不错!“不可知论”正是休谟的核心观点,只不过,这一观点在高尔吉亚那里只是一个断言,而在休谟这里则似乎成为了严谨“证明”下的结论。
《第一哲学沉思录》出版以后,笛卡尔打开了近代哲学的大门,他怀疑一切的精神极大的鼓舞着欧洲近代哲学家。在笛卡尔看来,一切外部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但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因为如果你对自己的思想产生怀疑,那么你的这个怀疑动作本身也是你思想的一部分,所以你的这个怀疑动作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理性思考的逻辑起点只能是自己思想的存在。然而,首先引起大家怀疑的却是笛卡尔的理性论。曾经,真理的摆锤从高尔吉亚滑向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又从柏拉图迅速摆向亚里士多德,是笛卡尔凭借一己之力,把真理的摆锤重新摆向柏拉图一方,恢复了理念世界的存在,然而,这个摆锤却没有停摆,它很快又在休谟的推动下继续摆回了高尔吉亚的一方。
早在牛顿力学发现之前,洛克就对笛卡尔的学说提出了严重的批判。洛克认为,理念世界是虚无缥缈的,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的心灵就像白板一样干干净净、空无一物,不会带有任何“天赋观念”。为了开启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上帝以光、声作为画笔,透过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统,把外部事物准确无误的刻画在我们的心灵上,于是我们就“观察”到了外部世界的所有事物。通过对感官所获取的信息不断积累形成了经验知识,对经验知识的整理、思考、归纳、总结,又进一步就形成了理性知识。也就是说,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不是基于理性的演绎推理,而要依靠对感性的经验总结。
不但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自然万物是经验总结的结果,即使是被理性主义者们无限推崇的纯粹数学概念,如1、2、3、点、线、面这些表面看来同外部事物无关的概念,也不过来自对外物的数量和形状的归纳总结。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做一个这样的思想实验:假设一个婴儿从降生之日起就被关在圆形的房子里,他面前所有的存在物都是圆形的,那么,他无论无何都不会理解直线和平面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到大看到的都只是不断重复的“三仙归洞”的魔术场面,那么,他一定会抽象出“1+1=3”或“1+1=0”这样错误的数学规律,而不会发现1+1=2的秘密。
面对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洛克指出:自我的存在感也并非理性世界坚实可靠的基础,同样来自于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触。就像我们推箱子时会感觉到箱子给我们的阻力一样,我们观察外物时,也就会反过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假设这个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就身处一个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中,他生命所需的营养是经过脐带送入的。那么,这个孩子将永远不会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存在,从而也就不会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反过来说,既然我们能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恰恰只能证明外部世界的真实。否则,我们将像那个黑暗中的婴儿一样一无所知,不但不知道事实真相,就连假相我们也看不到了。
笛卡尔曾经指出,我们永远无法对怀疑产生怀疑,因为怀疑“怀疑”得到的仍然只是“怀疑”。对此,洛克给出了漂亮的回击:如果一切外物都不存在,你的思想就不会存在,你的第一个怀疑也不会产生,因此所谓怀疑的怀疑也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外物的存在才是自我存在的基础,是怀疑存在的基础,更是一切思想存在的基础。
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洛克并非完全不信赖理性分析的结果,只不过他认为一切理性思考都是基于感官经验得到的。感性是外部世界和理性世界的桥梁,我们通过感性的所获取的经验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它比理性推理更为可靠。与笛卡尔的“唯理论”针锋相对,洛克的理论被后人称为“经验论”。到底是理性的推理更可靠,还是感性的经验更可靠?近代哲学的大辩论开始了。受休谟“白板理论”的启发,大卫·休谟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发现,似乎一切本就处于黑暗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