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面上有很多成功学类的书,苦口婆心的告诉你如何才能出人头地,成为行业精英,走上人生巅峰,然而到达巅峰之后却戛然而止,成功之后是什么?还会出现什么问题?却闭口不谈,好像成功就是终结。这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听到的童话故事,结尾用一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将接下来所有的烦恼和问题一笔勾销。作家们这样处理,是为了艺术需要,但成功学的书也这样草率,那就是不负责任,因为随着成功而来的可能是荣耀和赞誉,更可能是倦怠和迷茫。
作者史蒂文·贝格拉斯是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他的客户均来自美国精英阶层,从投资银行总裁、世界名模到篮球巨星、流行歌手,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然而他们成功之后却并没有“就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经历了职业倦怠,备受筋疲力竭症的困扰,甚至被自己的成就狠狠折磨,完全不是想象中荣耀光辉的样子。因此史蒂文开始积极探索职业倦怠的社会和文化病根,从心理层面寻找治疗方法,最终写成了《自我心理驱动学》一书。
image.png
该书一经出版,就被美国《财富》杂志推荐为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畅销18年,被评为职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力作。全书的行文脉络如手术刀一般干脆、利落,史蒂文通过大量真实病例,对“筋疲力竭症”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剖析,最终发现太高的自我期望、不足的自我认知、以及功利片面的成功观,让人们逐渐背离了自己的初心,最后连自己的成功都承受不起。史蒂文认为:真正的成功是追求心理上的满足,只要理解了这一点,人生的道路会轻松很多。
1.什么是筋疲力竭症?
史蒂文在文中给出清晰的定义:它常常是由持续不断的微小琐事引发,症状表现为成功之前的焦虑以及成功之后的倦怠,即:你努力实现了目标,并期待人生能有改善,然而结果并没有如你所愿。如果以上解释还是不够明确,那么你可以对照以下选项,看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感受、心理或经历。
1.一想到上班就感觉身体被掏空
2.每天都精神萎靡,明明睡足了8小时,仍然感觉昏昏沉沉
3.害怕接受新任务,只想做自己熟悉的工作
4.当遇到自己必将会失败的挑战时,直接放弃参与,美其名曰把机会让给别人
5.不愿接触新鲜事儿,更不渴望参与新事物
其实以上的情况我们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自我调节,避免长时间陷在低落懒散中,但是如果以上情况经常发生,且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社交了,那就必须予以重视。因为在史蒂文经手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即使是拥有专业心理顾问的成功人士,也不一定能逃脱筋疲力竭症的折磨,那么对于我们在职场中默默拼搏的普通人来说,自救的第一步就是正视自己的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
2.筋疲力竭症到底因何而起呢?
史蒂文用一张简单的图表呈现了一个人动机和表现之间的关系:
耶基斯—道森法则这样解释:通过激励、压力、需求等方式对一个人进行外部刺激,通常会不断改善他的行为,最终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然而,超过这个最理想状态的临界点,再加强激励就会适得其反,带来行为水平的持续下降。
就好比初入职场的菜鸟,可能会根据工作环境、自我能力、竞争压力对自己进行评估,设置适当的目标,比如产品经理。在良性压力的刺激下,菜鸟逐渐实现自我,达到了目标。然而成为经理并不是终点,接踵而来的压力和竞争带来逼迫和焦虑,致使他对职业产生抵触和倦怠,甚至逃避。这是一个典型的精疲力竭症,也可以说是由成功带来的心理疾病,史蒂文用“盛极必衰”四个字做了精辟的概括,意思是当我们到达自己的临界点时,必然会面临衰败,难道这是不可逆转的么?
3.解决方案
幸好,筋疲力竭症是可以挽回的,史蒂文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总结了详尽且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帮助患者摆脱筋疲力竭症的困扰。
建立女性思维
有句话说:“伟大的人都是雌雄同体的。”这里并不是说生理上的雌雄同体,而是说性格、处事、个性兼具男性的理智阳刚和女性的感性温柔。在日常的沟通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来,男性更倾向于通过创造共同经验,在过程中建立人际关系,女性更擅长通过情感交流来建立社交关系。这种性别上的差异从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中就可以看出来,我们会对男孩说:“要坚强,不要哭。”却对女孩说:“难受你就哭出来,心里就好受了。”这种刻板印象直接导致我们在应对筋疲力竭症时所做的选择。史蒂文提倡用女性思维来解决问题,通过沟通,和家人、好友说出自己的困境和担忧,承认内心的软弱和痛苦,真诚的寻求社会支持。只有自己先迈出这一步,别人才有机会伸出手来帮助你,这也是印证了一句老话:“自助者天助”。
多元化训练
我们常说“不要在一颗树上吊死”,意思就是要多找点出路,面对成功,道理也是一样。有的观点认为应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精做深做到专业第一,成功才能手到擒来。但是史蒂文却认为“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筐子里”,人生的追求一定不要专注在单一的领域,追求多样化的兴趣、喜好、事业不仅可以分散压力,拓宽认知,还能够为人生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的渴望,产生动力,而动力才是让人想要进步、成长的关键,就好像盆栽艺术,通过不断的修枝、移盆、裁剪,让盆栽展现出更好的状态,而不是在一个不适合的花盆里触壁而亡。
多问“为什么”
小时候,老师鼓励我们多问“为什么”,以此引导我们追求科学和真理。现在长大了,我们也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为的是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那些历经千辛万苦走上成功顶峰,却依然不快乐甚至被成功吞噬的人,不是毁在能力上,而是毁在自我认知上。有些路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即使你在这条路上走得顺风顺水,那也是错上加错。如何才能离开岔路,走回人生的正轨呢?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么努力,为什么要立下这个目标,为什么那么努力却还不快乐。每一次拷问,都是将自己拉回灵魂的最深处,靠近那个最真实、最坦白的自己。
“我们要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我们自己。”在求取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要一次一次的突破自己,走出舒适圈,挑战不可能,接受新鲜陌生的事物、场景。每一步都很艰难,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我们继续走下去?是别人的期待,不甘心的攀比,还是对自我成长的需求,期望获得更多心理上的满足感?《自我驱动心理学》这本书就是想帮助你把自己的动力来源看清楚、想清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的前进,终点才可能是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