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自认为情商不高,甚至有些低,假如不在意这事倒也没什么,但我又是一个讨好型人格,希望别人喜欢我、认可我、称赞我,这个就很难办了,一方面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和赏识,另一方面又没有高情商支撑,于是我看到有人喜欢我,有人讨厌我,有人无视我,有人轻视我。
这事困扰我了很久。
我时常观察那些受人喜爱、受人尊重的高情商人士,他们说话也未必十分得体,他们也拒绝别人、也会抱怨、也会与人交恶、也会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但他们毫不在意,他们也从来不觉得自己人缘不好。我一边羡慕着,一边又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理直气壮,他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做的是得体、是对的呢?
我一直不知道我做这件事情的对错,这件事我该拒绝他吗?我刚刚说话是不是冒犯到他了?我这么想对吗?我好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做什么是对的,怎么说话是不得罪人的,如何表现是得体的。
今天看书时,我突然想起在大学时,有一次我和室友一起看剧(从那时起我们已是经过双方认定最好的闺蜜),我对她说:“我想放屁。”她给了我一个受不了的表情,我很诧异(当时真的很诧异),和她说:“我妈跟我说她和我爸亲密无间的时候就是从可以在对方面前自由放屁的时候。”室友说:“那你还是别了,我介意和你这种亲密无间。”
当时我很受伤,觉得她说话伤到了我。一方面她直白的表示出嫌弃,另一方面让我感觉到我们其实并不是我心中的那种闺蜜。
现在想来这事很傻,但是很值得去思考。室友在我心目中就是那种情商高、自信大方、不惧人言的人。当时我听到她说“她介意”时会感到受伤,觉得她出口伤人,但是今天再想起这件事,我反而觉得这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说,即使是面对自己最好的朋友。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我觉得是我当时还没有掌握好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我把父母的边界距离套在了我和闺蜜身上,但是这本是两种关系,它们的边界距离本就不一样。
随着上了大学之后,我的社交范围逐渐扩大,接触到的人和事不断增多,慢慢领悟到,任何关系都存在边界感,无论是夫妻、亲人、朋友,还是同事、合作伙伴,甚至相同的关系,但是地域不同,对象不同,年龄不同,边界距离都是不一样的。
我可以和家乡的闺蜜舔同一个棒棒糖,但只能和大学的闺蜜睡同一张床,和工作之后的闺蜜只能分享一个秘密。但他们都是我的闺蜜关系,都是我珍视、亲近的人。
拿捏好这种边界距离,也就掌握了人际相处的诀窍,同时也就把握住如何说正确的话,做得体的事。
另一方面,所谓拿捏好边界距离,不仅仅指别人舒适的边界距离,还有知道自己舒适的边界距离。室友的“介意”是当她觉得不舒服、我突破了她的边界距离时,给我的反馈和拒绝,这有何不得体呢?
所以,拒绝那些侵犯我“舒适距离”的人,又有何得罪之说?又有何不得体呢?
之前一直听人讲:人与人相处要有原则和底线,毫无原则地讨好别人反而会让人瞧不起。
我想把这种原则称之为边界感。
那什么才是合适的边界感呢?
就是我和对方都觉得舒服的边界感的交集。尊重双方的边界感,大家都感觉到舒服,会让关系细水长流,保持长久。
同时,维护好对方的边界感,是对对方的尊重;守护好自己的边界感,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当拒绝别人时,不要再去想“我是不是太冷漠了?”“我是不是太小气了?”“我是不是得罪他了?”,因为“拒绝”是否合理的评判标准本就不是通过“热心”、“大度”、“高情商”,而是通过他是否有侵犯到我的边界。
在我舒适的边界内,我愿意去帮助,在我舒适的边界外,我会看情况去帮助,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