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丝毫不亚于手机。我们“坐车”去投胎,又“坐车”去安葬。车里的温情或黑暗,好比人生的路,最后都要习惯。新闻,却永远无法使我们习惯。比如最近北京地铁的“打人事件”:一男子辱骂两女子,并抢夺手机,最后将女子推出车门。责骂该男暴力之余,更多的声音将矛头对向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玩玩手机,安之若素成为我们坐车时使用频率最多的表情。的确,玩手机的我们总是不会太好看,歪着腰,低着头,像一只颓废的狗。如果此时有人拍下这世态百相,一定是最佳摄影作品。只是,看起来丑,就是“丑”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4219163/f4c69b542785adce.jpeg)
新闻是个好东西,但对于不看书不思考的人来说,就是麻痹思想的毒药。有次搭公车,没有座位的我,干干看着一银发苍苍的老婆婆上车,气喘吁吁,腿脚无力,只得瘫坐在地上。满车所有坐着的人,无动于衷。还好两个站她就下车了,我虽然不想看附近每个坐着的人的脸,但也不想进行一次光明正大的道德绑架。这种事你我都遇见过,原因很多,但如果只是归结于社会冷漠就有些片面了,一时没有做出道德的行为并不总能说明一个人内心是不善良的,一时做出道德的行为也不总能说明一个人就是善良的好人。礼貌让座的事也很多,但这种事却很容易成为新闻。有的新闻,我们能嗅到历史和未来。然而,我们常常忘记,有的新闻,仅仅巧合而已。
高水平的销售,总使人感觉不到销售。低水平的销售,总在人不需要的时候出现。刚刚开始销售的菜鸟,总会把不要脸当成“立业之本”。视频中的两个被打女,是XX二维码推销人,也许敬业,但她们一定不懂察言观色。打人的17岁男孩,或许有暴力倾向,但他打人是一种愤怒的反击。而那些“事不关己”的乌合之众呢?那个拍视频的人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4219163/f1e17e08a4ae1606.jpg)
我们先想想如果一个人“英雄救美”需要在那时那刻具备什么特质:第一,他正义凛然。第二,他有制服暴徒的勇气或身手。第三,他不赶时间,至少他可以延迟时间。第四,他不怕麻烦,不担心对方是黑道或神经病,不担心自己受点皮外伤,不担心去派出所一趟。第五,他得眼疾手快。要知道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人并未完全缓过神来,缓过来的人也是先脑动再脚动。综合这五点来看,这些是人人具备的吗?
其次,有人认为,拍视频比沉默的大多数更显人性之恶。他冷冷地看着这一切,麻木不仁。但是,他可能是幸灾乐祸的窃喜观众,也可能是为宣扬丑行,当然他最可能是一个最快掏出手机的爱分享人。或好或坏,他的角色总归是个记录人。重要的是,视频对暴徒是无声的抗议和威胁。留下证据,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4219163/dfab2ab9c7be0aea.jpg)
当然这件事里并非没有人性之恶。广泛流传的打人视频,有多少人只想看看这刺激的画面呢?又有多少人会用他看到的打法,施暴于另一个人呢?还有那些无休止的地域和罪行有关的分析,一个17岁的少年如何面对网络暴力?恶总是出现在我们没有防备的时候。
沉默从来不必代表任何个性,不是金子,也不是大多数的冷漠,它只是一种行为,是对现状的无为。当一个人没有勇气没有力气没有时间没有能力的时候,却鹤立鸡群,只能是牺牲自我。其实,对待暴行我们有很多反击的方式,从来就不局限于正面交锋。
![](https://img.haomeiwen.com/i4219163/6a5e665bf412fd0f.jpg)
试图把人类的每一个行为当做剖析人性的材料是奇怪的。第一次接触孔老夫子,是爷爷教我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当时我虽不懂,但我不信。后面又知道一个叫荀子的大神,书上介绍他提出“性本恶”,于是我猜想他们是一对好基友,相爱相杀!直到我看到一种说法:人性无关好恶,是基于环境的社会选择。我才终于明白,人性善恶之争,不过是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段位“贴标签”行为。
沉默不应为人性丑恶所定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4219163/adf9719ea9e0f17b.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