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论

作者: 长文共赏 | 来源:发表于2015-04-30 23:11 被阅读144次

文/苏轼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昔者晋荀息知虢公必不能用宫之奇,齐鲍叔知鲁君必不能用施伯,薛公知黥布必不出于上策,此三者,皆危道也,而直犯之,彼不知用其所长,又不知出吾之所忌,是故可以冒害而就利。自三代之亡,天下以诈力相并,其道术政教无以相过,而能者得之。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

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发而丧其功,有所轻为而至于败。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 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译文 **

世人所说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与害,能审察计谋的得与失,如此而已。这样的智慧,也有不能应付的时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时候就会无计可施,也不会尽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说的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计谋,又能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时敢做天下极其危险的事,而能终于成就大功,这就是根据人的特点来使用计谋。轻视敌人会导致失败,过于看重敌人往往又丧失成功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没有万无一失的利益,做事情总想着万无一失,必然会影响成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战胜别人,而别人不知道如何战胜我,这种人没有谁能战胜他。

从前晋国的荀息知道虢公一定不会任用宫之奇,齐国的鲍叔知道鲁国的国君一定不能任用施伯,薛公知道黥布一定不会采取上策,这三种做法都是非常危险的,三人却直接冒这个险。对方不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又不知道攻击我的软肋,所以,我就可以冒险取利。自夏商周三代灭亡之后,天下便凭着诈术和武力彼此攻伐,在道、术、政令、教化方面,谁也没有绝对优势,有能力的人就可以取胜。当汉室衰微,豪杰并起,争夺天下,二袁、董卓、吕布,争相攻杀,而孙权、刘备,又屈居在一个角落里,他们在用兵取胜方面,当然无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终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结束,也未能统一。

就这件事,试着发表点意见。魏武帝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因此,有时做事过于慎重,丧失了成功的机会,有时做事又有些草率,从而导致失败。刘备有盖世的才能,却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当他刚刚打败刘璋,占领益州的时候,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一日有四五次哗变,斩杀也无法控制局面。放弃这个机会不攻取他,后来就发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这种情况。孙权英勇而有谋略,这就不能依靠人多势众来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魏武帝犯了两个会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所以在赤壁损兵折将,而使东吴强大起来。

攻取刘备贵在神速,不应该放长线。当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时候,卷起铠甲快速追赶他,虽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达到目的。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魏武帝不是不知道这件事难,只是寄希望于侥幸孙权不敢抵抗。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

所以说,魏武帝在攻打刘备这件事上过于谨慎,丧失了成功的机会,在攻打孙权时过于草率,从而导致失败。这不就是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的过失吗?

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田连胜译于2012年元月6日)

相关文章

  • 魏武帝论

    文/苏轼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

  • 《魏武帝》

    武帝雄才绒大略,挟天子懾百臣汗。 内平吕布刘袁灭,外灭匈乌掳寇安。 震慑九州平百郡,观沧海唱雀台弹。 五良将勇八骠...

  • 魏武帝——曹操

    曹操,可谓是在三国时期魏国实力的奠基者,他同时也是军事家,政治家...但是在历史上,人们对他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有...

  • 魏武帝曹操

    曹操真的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我们很多人都听过曹操,而且也都有很多的了解,他是在乱世中用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下,最终甚...

  • 魏武帝曹操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他 ,望梅止渴的人是他,官渡之乱的人是他,统一北方的人是...

  • 吊魏武帝文

    陶扬鸿 余览汉魏史,常慕魏武帝之为人。起身乱世,施申韩之术以治海内;雄视诸侯,用孙吴之法而靖北方。勇若吕布,不免下...

  • 论曹操

    #论曹操# 曹操,沛国谯人也,谥号魏武帝,史称太祖。可能汉相国曹参的后人。 在汉桓帝的时候,曹腾当上中常侍,封费亭...

  • 道教历史 | 25魏 , 蜀 , 吴三国时期著名的方士是哪几位?

    据《后汉书》和《三国志》及曹植的《辩道论》等记载,说:魏武帝曹操相信方士,曾将大批方士召集至魏国。在众多的方士中,...

  • 读《四溟诗话》札记(七)

    魏武帝《善哉行》,七解;魏文帝《煌煌京洛行》,五解。全用古人事实,不可泥於诗法论之。 荷按:此二诗皆承汉乐府缘事而...

  • 幽燕老将——魏武帝

    曹操出身于清流不齿的宦官家庭,曾为当时士人讥为“赘阉遗丑”,他也“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之人所见凡愚”。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魏武帝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kb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