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大家都经常把“听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挂在嘴边。
很多人从小看了很多名人传记,听了太多成功故事。甚至都快背下来这些人为什么会成功。
即使有一天你忘记,媒体和新闻也会一次次的提醒你,你应该未来成为这些人。
不过,你也尝试了!You try so hard!把这些人总结的经验和经验要素全试过了,可是,最后还是不行。
甚至有些时候,逻辑上很完美,你安慰了自己,得到充实和快乐。不过,一上手,还是无从下手。
这其中,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恰恰,他们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一、
有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的成功企业家,当有一次记者问到:何为他成功的秘籍时。他随手在餐巾纸上写下了一些诸如:自律、坚持、乐观、积极、努力、勤奋等词语。
而后这些因素被人们奉为经典。
首次听到这个故事,我感到一丝震惊。
首先一是人对成功总结的太浅,二是经验归纳起来总是容易的,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
事情发生后再来总结,人们总能找到一些理由和证据,用来解释事实就是自己所经历的那样。
但是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解释事物。
著名的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曾经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每一个职业经理人都有一套自己惯用的思维方式”。
与此对应,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说过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话,“当你手上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而后半句,大家所不知道的是“现实的情况是,世界并不是钉子。”
所以,即使叙述者真诚、严谨,传递的信息也都是经过人脑筛选和放大的那部分。「偏见」必然会影响整个事实的可靠性,你的解读是有很大概率和原有的表述意思不符的。
另外,即使在复述和你吸取信息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语意扭曲和误解,那么成功的秘诀,是否就一定可以帮助你成功呢?
其实,也不一定。
逻辑学上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说,从特殊的情况中,总结出一般适用的可能性。
「演绎」则是,从一般的情况下,推导出特殊情况的确定性。
而成功经验明显属于事后的一种经验「归纳」,只是一种可能性。把可能性认为是确定性,是犯了逻辑上个一个常见谬误「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指的是,把一系列可能发生的事情,假设成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虽然单个事物的关联性会很强,但是层级越多,概率其实会大幅下降。不过「滑坡谬误」依然会让整个事情,看起来有很强的必然联系。
比如举个例子,我们常听到人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学校;考不上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会娶不到好媳妇;娶不到好媳妇,就会被媳妇暴打,悲惨凄凉度过一生。
最后结论可能就会变成,不好好学习,就会被媳妇暴打。
这个例子看起来很荒谬,大家可能还会笑,但是这样的错误在生活中却时常发生。人们往往会把一些运气成分很高的事件,看成必然的情况。就比如一些人的成功经历,其实事实上,能成功的人往往都伴随着一些运气。
现实世界中,很多事情,真实的结果往往都是「演绎」的结果。
你观察很多成功的企业也好,还是一些名人他们的经历也好。你可能会发现一个事情,他们最终做的事情,很可能和他们刚开始想做的非常不一样。
比如:马云最开始创业做的是“中国黄页”,后来变成“阿里巴巴”,而让他声名鹊起的其实是“淘宝”,到现在还有“蚂蚁金服”...
再比如:乔布斯刚开始做的是软件,后来做Mac个人电脑,再是iPad,最后Apple最成功的产品则是iPhone...
但是你说,如果马云创业第一天就做互联网金融,乔布斯第一天就做手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马克思说“人生就是各种小概率事件组合而成的结果”,一个人每天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有些甚至你毫无察觉,其实都在影响和决定着你的人生。
而到最后,成功真正的原因,可能根本就没有人知道。
二、
所以,我有时候会特别反感一些媒体的文章,比如什么《月入2000到年薪百万,他们都做对了这些事》、《某大厂收购什么公司,创始人交易的六个原因》等等等等,此类的「分析类」文章。
因为所有「分析类」的文章,有且仅且,只代表了一种可能性。
当然我反感的并不是其中「简单归因」(解释:把事情的原因简单归结成很小的一方面)这件事。而是,这导致了,读者会让自己的思考停下来,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答案,但事实是,你并没有。
比如我有次在手机推送上,看到这样的标题:《字节跳动为什么能持续出爆品》?
我没有点进去,就已经知道,假设有10W个人看到这篇文章,也不会有1个人能做出像bytedance的爆品。
不过我肯定其中会有大把的人,拿文章的结论去跟身边的朋友吹牛,搞得自己好像彻底掌握了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逻辑。
很多人看了很多「分析类」的内容,总是以为自己掌握了什么知识,但是实际上,这些知识并不属于你,不过却让你有了一种「获得的错觉」。
这是很可怕的。
因为目前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正在极大的影响人们的知识系统,人们不成体系的吸收和看了很多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作为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人,很容易会被作者的观点所引导,这也一定程度解释了网络上大家常说的被「带节奏」的现象。
人是一种追求新鲜感的生物,但同时也是一种浅尝辄止的生活。深度思考其实本质是反人性的,所以人们更喜欢「短、平、快」的阅读和娱乐习惯,不过这也会有很多问题。
比如看到别人做了一件事成功,就开始模仿,最后导致自己衰败,甚至损失惨重。
或者看到一些情感宣泄的文章说,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于是生活中开始对立两性关系。
或者网上看了一些“股票大师”的教程,开始自己投资,赔光存款... ...等等
那到底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每天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呢?
我简单把一个事物分为三个层面:性质层、原理层、应用层。
分别对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也就是我们熟悉的WYH(What、Why、How)模型。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接触和看到的都是应用层。因为效率高、上手快。
比如,职场上,老板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就行,没必要给你解释商业逻辑和原理,太费时间。
应试教育,教你怎么样能拿高分,至于知识如何应用到生活,得你自己理解。
学乐器,你跟着我学指法,就能把曲子弹下来,至于音乐品鉴,你不懂也没关系。
... ...
但是原理层,就需要你深入的思考、剖析、研究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这个事情的底层逻辑是怎么样的?
比如:这份工作的商业逻辑、教育的根本意义、乐章的音乐性。
其实不得不承认,结构和原理层的东西,确实有时候看起来是“没一点用的”。
你知道之后,也不会立刻对你的生活产生太多的影响。而深入剖析事物的底层逻辑,必定会费脑子,占用认知和思考资源。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在等别人“喂”给他人思考的结论就行。
久而久之,大家也基本都养成了速食的习惯,我能直接上手的事,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搞懂原理。
干活就能赚钱,为什么要思考自己在创造什么价值?
考上学校就行,做题是为了以后不读书,毕业之后谁还学习啊?
弹点曲子不就是给人听的,谁会没事自己在家练琴陶冶情操啊?
... ...
但是,往往有时候,明白底层的逻辑会变得非常重要。
三、
比如:投资。
投资就是一个非常依赖分析的事情,甚至我觉得投资就是靠思考来赚钱的极致,你不需要参与任何劳作,只需要分析判断正确,就能有巨额的收入。
一般来说,投资分析简单可以分为两种:「定性」和「定量」。
「定性」就是给投资的企业从性质上做判断。公司是属于哪个行业?处于什么地位?做什么类型的生意?等。
「定量」则就是从量化角度来分析企业。未来一年的收益率能到多少?目前估值多少?市盈率PE多少倍?等。
而在价值投资里,最重要的就是做定性分析。所以去理解性质层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一句话说,“只要你能把两个行业的性质全部吃透,那么你想在股市亏钱都不可能。”
但是,你要是「定性」分析错误,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这就会大量的涉及到性质层知识,比如:同样是互联网公司,腾讯和字节跳动,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区别在哪里?
这两个问题如果太容易回答的话。再尝试回答:你现在就要在这两家之中做高风险的投资,你会怎么选择?
最后你可能发现,有时候你对自己的答案其实没有那么确定。尤其在面临实际的利益时候。
其实除了投资,很多事情的本质都决定着你的生活,只不过你没有察觉到而已。比如:你在职业规划中,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去发展?这个行业的前景怎么样,你如何判断?
另外你在整个行业中所做的事情,是核心业务还是边缘工作?你如何分析?今天你的工资可能很高,几年之后还能维持吗?
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你需要深入理解信息,才能做出的分析。
如果你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你只是一味的听取别人的建议,别人的分析你全盘接受,认为就适合自己。那么你的一切,也都不过只是别人的成功经验。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最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每天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不管是成功经验抑或是其他什么,都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粗浅的接受,而是应该自己深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实在很多时候,答案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探寻答案过程中,你的思考。
——
微信公众号「KB和他的朋友们」,主要的内容都会发在上面,欢迎来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