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介绍】
《我不抑郁了:重拾生活乐趣的N种方式》,作者【英】奥利维亚·萨根;詹姆斯·威西 主编,张婷翻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7万字。
奥利维亚.萨根,大学老师,英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协会会员。詹姆斯.威西,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知名项目《康复信札》的创始人。两人合作编有《黑暗中的光: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
本书可以说是《黑暗中的光》续集,收录了33位抑郁障碍患者康复后写给"病友"的信。在信中,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揭示了这些兴趣爱好是怎样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乐趣,找到摆脱抑郁的动力的。
【阅读感受】
1.
“抑郁”这个词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不仅是在书里,而且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周边好些人的心里。据说在重度抑郁的人眼里,世界都是黑白的,没有色彩,没有欢乐,不再期待任何东西,最简单的事情都是巨大的挑战。运动、社交、看心理咨询师……,都是好建议,可他们就是做不到。怎样才能让一个具体而微小、看似亳不起眼、毫无指望的小行动成为“药引”,帮助抑郁者走出困境?这才是我所好奇的地方。
书中33位抑郁障碍患者分享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这些兴趣爱好是怎样帮助他们康复的。这些兴趣爱好包括海泳、练瑜咖、冥想、观鸟、养狗、唱歌、陶艺、编织、烹饪、骑行、登山、跑步、冲浪、写作、摄影……
我注意到这些兴趣爱好有两个相同的特点:一是都需要付出行动,二是可以将人带到当下的感受中去。
第一封信中,那个喜欢海泳的患者这样写道,“当我在海里时,脑子里无休止的消极对话消失了。海水占据了我所有的感官,皮肤能感觉到海水的柔滑,嘴巴能尝到海水的咸味,鼻子能闻到海水的气味,耳朵能听到海水撞击卵石滩的声音,眼睛能看到蓝色的风景。大脑中那只猿猴的声音完全被淹没了。……”
2.
此次阅读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两篇推荐序,以及它们带给我的两点启示。
启示1:去除傲慢
壹心理创始人兼CEO黄伟强写的推荐序,题为《找到摆脱抑郁的动力》。他讲了自已的一段经历,在朋友关于抑郁障碍主题的新书发布会上,与现场很多抑郁障碍患者做了一场对话活动。他给出了很多摆脱抑郁症的方法,分享了所谓的“百宝箱”,却并没有从对方眼里看到希望之光。当活动结束和对方一对一的交流时,他才真正意识到:他们之所以难以走出抑郁障碍,并不缺乏行动的方法,而是缺乏行动的动力。进而,他开始关注抑郁障碍患者需要的一点动力,鼓励他们去迈出第一步,而不是着急告诉他们,怎么去行动。
正如黄伟强所说,站在“强者”的视角给心理病患者一堆方法,其实是一种缺乏同理心的傲慢。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心存这种傲慢,常常习惯性地以强者、老师、领导、甚至是家长的角色和姿态,也不管对方需不需要、接不接受,就给人支招,强加给对方一通道理或一堆办法。
启示2:带着抑郁好好生活
另一篇序来自凯西·伦森布林克,一个我不知道他来头的人,他写的序题为《在残酷而美好的生活中前行》。
他在序中写道,“从19岁开始,我就一直在抑郁中徘徊。我过去常常把抑郁看作是我无法控制的一头号叫的野兽。它会在夜里不请自来,夺走我的一切。有好几次我担心自己活不下去了。过去的几年里,在一些有效疗法的帮助下,我试着把抑郁看作多变的天气。尽管我的世界有时乌云密布,有时大雨滂沱,但我还是能做些事情的,我并不是束手无策。”
在与抑郁斗争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好”不是指“固定”的某种程度,而是指能更容易地应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家李松蔚在他的《心理学通识》年度日更课中提到的,我们可以接纳异常,带病生活。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半开玩笑的说法:这个世界“人人都有病”。我们可以大方地承认自己也有一些奇怪的心理,同时也不急着改变它。因为有些异常,放着不改也未尝不可。比如,焦虑就是一种可以不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焦虑存在的大前提下,绕开焦虑这个障碍,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不一定要消灭症状,只要让症状不妨碍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和解。与焦虑和解,目标不再是“克服焦虑”,而是“带着焦虑往前走”。同样,和解的理念也适用于更广泛的“异常”。它可以帮助异常者树立这样一种信心:“无论正常与否,我都可以把生活过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