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亲子关系,不焦虑、不内卷、不内耗。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互相成长、不越界、不控制,如此方能养出真正健康快乐的孩子!
如今的我们想要让孩子在这个焦虑肆虐,内卷严重的环境中得到真正优秀且长足的发展,就一定要拥有这三种“反向”能力。

1、反焦虑:拥有一个平稳的心态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在现实与期待的落差感中,成了“焦虑”的受害者。
父母的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孩子的压力越大,内心却越脆弱。
想起作家李向龙曾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总是充满着恐惧,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焦虑的人,很难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焦虑的教育亦是如此。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就像种子一样,按照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发芽生长。”
“孩子生下来就有他的使命,他有他的一条道。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扬长处,规避短板,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人而异的“私人定制”。
放弃无用的焦虑,让自己拥有一个松弛、平稳心态,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路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2、用长远的眼光陪伴孩子的成长

美国教育家金·约翰·培根曾对所有父母发出的强烈建议:
“把孩子所需要的轻松环境还给他们,让他们重新与他们真正的自我,属于他们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把他们从我们成人充满压力与紧张的世界中解救出来。”
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逼出来的。
一切以忽视孩子自身的情绪、喜好,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的“鸡娃”和“内卷”都很可能会变成一场徒劳。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破壳而出的力量,而不是外力强压下的“拔苗助长”。
正如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所说的那样:
“让生命自由地去他想去的地方,不必担心,他有自己的力量,会自己去适应。”
拒绝内卷,用长远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见到自己,超越自己,才是真正厉害的教育。
3、反内耗: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幸福心理学家周梵说过这么一段话:
“罪恶感是最快扼杀力量感的东西。
越去评判或者谴责他人,事实上就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评、指责和否定,并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削弱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在羞耻、懊悔和自责的内耗中,变得敏感、自卑、焦虑不已。
作家大将军郭在书中分享过自己治疗路怒症的经历:
为了治疗自己的路怒症,她不断地反思自己——我太期望一路畅通了,不接受任何车辆插队。
于是,她重新给自己设定了期望标准:从一路畅通到半路拥堵,从没有车辆插队到允许十辆车插队。
结果,她惊奇地发现:她可以将各种状况容纳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心情也变得更加平静。
同样的道理。
父母揪着孩子的小错不放,本质上是因为父母太焦虑,太过于追求完美。
如果我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慢一点,我们就会少很多焦虑,孩子也会拥有更多的心理弹性和力量。
真正厉害的父母,从不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与其揪着孩子的小错不放,让孩子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不如抓大放小,给孩子一个和善、松弛的环境,让孩子在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中长成一棵枝繁叶茂,充满生命力的大树。
现在的教育:拼命鸡娃,疯狂内卷,在数不清的小事上消耗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教育最重要的东西:
充足的自信、热情和动力。
教育是一个优雅而缓慢的过程。
不焦虑,不内卷,不内耗,才能让孩子轻松上阵,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做一个清醒且松弛的父母,是孩子一生之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