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算是没成就了,在那些老师眼里。没有书面上的证书和成绩单,没有傲然的成绩,证明自己的确很优秀。
大一时木讷不会表达,在和人沟通上糟糕得很,情商低,气走了好朋友,和她也从此失语。所以自此,决心去图书馆泡着,那时并不知道读书的好处,只知道读完主人公的悲惨经历,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糟糕的活着,那些被自己放大而过不去的门槛,只是杯弓蛇影,引起来的心理阴影罢了。
第一本书,看的是路遥的《平凡世界》,总共有三本书,当时因为在图书馆太受欢迎,简直供不应求,我是东借一本,西找一本,用了大约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才把书看完的。看完之后被孙少平在煤灯下读书的场景所震撼,白天是繁重的体力活,晚上则坚持吸收精神食粮,为啥喜欢读书,除了晓霞的影响,更多的时候,是让他暂时忘却现实带来的苦痛吧,真正地享受阅读带来的好处吧。
所以《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成为了我唯一记忆深刻的人。后来是余华的《活着》,再是大冰的《他们最幸福》,《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你坏》,白岩松的《白说》,《行走在爱与痛之间》等等。
我从来不写读书笔记,也从来不写下观后感,只是把书中的人物,那刻的心情和经历,融入了自己的世界。后来我变得敏感脆弱,感性得常常半夜泪流满脸。
为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我唯一做到的就是坚持写日记。从流水账,狗屁不通的句子,写到记录自己的心情和事件。当时的我尚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只是迷茫中,觉得自己必须有事儿可做。
作为一个二流大学,社团活动大部分为了取悦老师而办,为了开会而占用大家忙碌的时间,期末考试,同学们除了刷分,获得高分外,就是每日无聊的点名签到上课。很多老师尚且习惯了,同学们在下面睡成一片,喝口水,又在继续上课。
我看见过期末从不复习的室友拿着手机,高分飘过,看着她白天睡觉,不去上课却得到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和种种奖学金。我真的厌恶极了,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来到了大学,却发现现实里上演的都是电视剧里的情节。
所以我逃课,只是看书,因为不懂得看书而看书。因为只是想改变自己而看书,因为只是想与众不同一点而看书。我厌恶自己所处的大环境,就像不明白像辅导员那些喜欢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人,竟然能作为本学院的重点培养对象,能成为院长嘉奖的对象。同学的妈妈一次摔折了腿,她想请假回家看看,结果辅导员说,回家干啥呀,在学校还能多学习点东西,回家也是天天闲着。
所以我当时特别佩服学校招生用人单位的能力。
后来我的叛逆,我的倔强让我一路颠颠撞撞,兜兜转转。我说自己这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不明白听从建议多么重要,甚至读书思考的重要性。
我当时喜欢练习毛笔,于是买了一套,天天晚上从图书馆回去之后,就摊开在桌子上练习。早上想拥有好的精气神,所以常常凌晨睡,六点就爬起来跑步,然后吃过饭就去图书馆看书。可是长期无效和负荷的努力,给我带来极大的后果,我的英语四级一直没过,外科还挂了科。
为了保全面子和脸面,我没有在好友面前提过,我几乎小心翼翼地掩藏,越是小心慎重,心里越是变得敏感自卑。很多苦,都成了心口上的伤,常常流出鲜血,吓得人战战兢兢。后来,在阅读戴尔·卡耐夫的《人性的弱点》,《柠檬心理学》,我才渐渐明白,原来自己被自卑和情绪套牢了。所有的限制,都是自己画地为牢。
我从来不优秀,所以也不害怕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上大学我还热衷于旅游,所以常常穷游,也没想起打打奖学金的主意,为自己减轻经济负担。在我看来,得到奖学金意味着我要去讨好班干和老师,所以我一直很不屑也耻于这样做。所以,所有的好处都与我失之交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