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焦虑的时候,不过呢,焦虑严重的话,可能会变成焦虑症,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的话,焦虑症可能会转为抑郁症。一旦得了焦虑症,并不会自然消失,需要治疗,否则会越来越恶化,甚至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本篇文章主要涉及到孩子的焦虑。因为成年人的焦虑,不少时候与童年的经历有关。
为什么会焦虑呢?当人们面临不确定的状况时,无法对事情的结果作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也不能保证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这时候就会产生焦虑了。
当然了,焦虑是遗传基因、气质、经历的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并不是单独某个因素导致的。比如有些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对变化和危险敏感,处理事情非常谨慎和抑制。有些孩子经历了父母离异,有些孩子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控制甚至暴力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的焦虑。除去遗传基因和气质方面的因素,我们比较常见的焦虑是因为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给孩子带来的。比如说,我是农村长大的,从小学到中学,父母会非常强调考试成绩,特别是在高中时。印象最深的是,父母会苦口婆心地反复跟我们说:你们如果考不上大学,将来就只能回家种田。所以,我的压力很大,常常担心自己考不上。高三最后一学期,尤其是临近考前,我都很焦虑。因为焦虑,考前父亲来看我时我的脾气会很大;因为焦虑,我考前头疼并有中暑的迹象;因为焦虑,我第二场考完时把准考证拉在了考场上;因为焦虑,离开考场的那一瞬间,我断定自己考不上大学,到家后我把所有的书本扔在堂屋的地上,人坐在凳子上,不肯睡觉。我说的这样的焦虑经历,大家基本上都曾经历过,只是有重有轻而已。当然了,我最后的成绩还行,上了本科,虽然离我的期望值还有差距。我另一个同学,其实平时成绩跟我差不多,偶尔还比我考得好一点点,她的焦虑更重,大概考了三四次才上了大学。现在回头看,适当的焦虑所带来的压力有助于产生前进的动力,而不适当的焦虑则会让原本可以正常的动作变了形,从而影响发挥。
焦虑在生活中很常见,怎么办呢?比如说你的孩子或者你本人产生了焦虑,怎么办呢?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内部也住着一个小孩子呢。所以,我们就以孩子来说明了。
首先,我们要接纳这样的焦虑感,这是解决焦虑问题的第一步。然后,我们可以:
1、理解孩子的感觉。如果Ta能够表达出来,那是最好。如果他表达不出来,那么帮他表达也可。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孩子看清自己的处境是什么样的。不要试图告诉孩子停止焦虑,或者反复强调孩子不要焦虑。这样没有任何意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给焦虑的大脑重贴标签。在第1步的基础上,帮孩子给焦虑重新起个名字:小老鼠,小刺猬,恐慌先生等等,从而帮助孩子把焦虑的问题具体化,并设定一个目标,帮助孩子区分理想想法和焦虑想法。
3、启用第二反应。第二反应是与孩子现有的第一反应(焦虑思维模式)相对的,比如说原来的焦虑是“我考不好”,现在可以帮助孩子启用第二反应,比如“我真的考不好吗?”,用这样的方法,对孩子的第一反应提出质疑。当第二反应启动的时候,孩子就可以从第一反应中跳出来,从而用第二反应来面对问题。这样的方法,我以前常用。当我发现里面的小孩处于一种焦虑情绪中,特别是否定自己,对未来没有信心时,我就反问自己,并真诚面对这个反问,然后那个第一反应就会变得不那么确定。当第一反应开始松动时,要跳出思维困境就不难了。
4、关掉身体警报。当孩子出现焦虑的想法时,身体会有相应的一些症状,比如坐立不安、疲倦、睡眠困难、出汗、发抖、虚弱等等状态。然后,思考就不利索了。我们要帮助孩子放松下来,这时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呼吸,比如《正念的奇迹》中提到的数吸法,也就是: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吸气,在心里数二;再呼气,在心里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这些数字就像一条绳子,把正念和呼吸系在一起。
5、让孩子做主。可以让孩子想一想自己想做什么事,然后去做。比如打球、去游乐场、去大自然。只要能动起来,大脑自然就不焦虑了。
6、鼓励。我们目前这个社会的文化,其实蛮缺鼓励的,更多是责备。鼓励其实蛮重要的,人人都需要鼓励。鼓励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心理能量,有利于孩子跨出焦虑的困境。
当我们让孩子(包括内在的那个小孩)明白,有焦虑感并没有那么可怕,是很正常的。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想法,知道他对什么感到焦虑后,可以帮助孩子划定他的舒适区,并且一步一步地扩大这片区域。同时不回避相关的情境,比如恐惧的情境时,用冷静的语言。另外,给孩子设定目标时,目标不要过高,否则会让孩子产生抵触的情绪。并要让孩子有掌控感,能自己决定从哪一步开始。当孩子的掌控感越来越多时,他的焦虑感就会越少。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去面对恐惧,这会让他的焦虑感加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愿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内在的小孩)都不再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