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书会是关于王阳明。王阳明可说的东西很多,关于他从小就树立志向这个话题引发了我一些思考,一些过去听到、看到、经历过的事情忽然就串成一片,忽然就明白了一些道理。
几乎我们看到的圣贤传记里,都会提及他小时候就有大志向。王阳明是这群人里的一员,从小就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而看自己或者身边的孩子们,很少有这样很明确知道这辈子的志向。甚至包括形而下的职业选择,都很模糊。不用说活出自己的天命,连愉快的人生都无法实现。社会在进步,教育理论越来越多,而我们的价值感、幸福感却并没有同步提升,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从小就知道这辈子要什么,这对这个孩子的一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相比天才王阳明,咱和咱家的娃都输在起跑线上了,大部分的人都在小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所谓的知道,也不过是家长和老师,包括媒体施加给我们的。我们都曾经经历过那个人人要做科学家的阶段,但最终有几个人真的做了科学家?这个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雪师的孙女淸如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一起读偈颂,雪师说,偈颂是生命的程序,读诵偈颂可以培养定力、专注力。今天我体会到不仅仅是定力的培养,更重要在于智慧的开启。一个有智慧的人,必然是明变化,懂选择,知取舍的。偈颂的智慧在儿童时代的意义就在于开启他们的人生理想,让他们明白自己这辈子是干什么来的。这种开启的意义,无论怎么形容其价值都不为过。开启,意味着从内而外的生长,内心的种子慢慢发芽、拔节,随着时间的积累,成长为一棵大树。从内而外,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我们现在的家庭和学校,都缺少给孩子内心经历的耐心。小小的就灌输、填鸭,或者急切的想要把孩子的天赋变现,这都不符合一个生命成长的规律。最近读沈从文,他20岁才明确自己一辈子的追求,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湘西那片土地上生活、读书、经历。忽然有一天,资粮圆满,他知道了人生方向。知道之后的人生,他再不用任何人来督促,无须扬鞭自奋蹄。以前所有的人生积累都化为他文学的养分,最终成为一个大作家。哪些看似浪费生命的时光,其实是在积累,积累心中那颗种子发芽所需的阳光、营养、水、空气。
家庭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有意的把一些无意识的、有益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坚持。对于孩子来说,首先要开启他本具的智慧,偈颂的诵读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我们现在很多家庭其实已经意识到灌输教育的问题,强调要让孩子玩的尽性。玩就是一种对孩子天性的释放,但还不够。玩什么也很重要,跟着父母玩背诵偈颂、道德经、庄子等等,显然意义更大。天不降天才于我家,那我就自己培养天才。因为有了雪漠心学,一切都变得有可能了。
还有一些不是天才的圣贤,如孟子。传记里没有提及他出生的祥瑞,孩童时代的伟大抱负,但他有一个好妈妈。孟母懂如何教孩子,天姿不够,就用环境来熏陶。这也是一种主动性的培养。所以,真正的天才就是那些很早明白自己人生使命,并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人。至于其他素质,有也好,没有也好,都不影响结果。《一个人的西部》中反复强调这一点,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这一点。
网友评论